第一百零九章 比热容让蒙古人征服世界(第2/4页)

“即便是吐蕃通常将所有成年健壮男性都征召为士兵,为了供养其中比例高达十分之一的军队,吐蕃也已经开垦了高原上的所有可耕种的田地,才能勉强维持。”

“气温下降后,四分五裂的唐朝还能维持住,而吐蕃的粮食产量完全无法自给自足,靠劫掠也根本满足不了,整个吐蕃王朝直接崩溃了,从王朝退化成了一个奴隶制大部落。水草丰美、土壤湿润的高原也成为了人口极其稀少的半无人区,直到洪武朝,依旧没有任何恢复元气的迹象。”

听完了这段故事,不仅是朱高煦,李景隆也同时陷入了沉思。

气温和降水,两个在日常生活中压根都不会注意到的因素。

竟然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

李景隆想要反驳,但他的反复思量,却最终发现,无从反驳!

这就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否则,如何解释吐蕃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

就在两人沉思之际,姜星火继续说道:“当然了,吐蕃还算好的,虽然苟延残喘,但终归是能活下来,西域大部分的国家,根本就是因为缺乏降水,整个国家都彻底消失了沙漠之中。”

“唐诗里,边塞诗人们最经常提到的,也是最无辜的一个国家就是楼兰。”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高适: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岑参: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姜星火自己都忍俊不禁地笑道:“也不知道楼兰得罪了谁,就这么倒霉,只要是个有名的诗人,不斩了楼兰就不能证道一般。”

朱高煦和李景隆,亦是跟着笑了起来。

然而姜星火笑完便收敛了起来,叹了口气说道。

“可惜,楼兰不是被这些诗人挨个斩没的,而是被逐渐消失的降水,给灭亡的。”

“以前楼兰古城处于居延海边缘,那真的是内海,有疏勒河、孔雀河、塔里木河等河流汇入,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的时候,因为降水的减少,连植被也活不下去了。”

“楼兰已经是西域户口数位列前列的国家了,唐朝的时候,西域都护府所管辖的诸国,除了有三千三百户的于阗、宁弥并列第一外,随后便是楼兰的一千五百户(约一万四千人,军队两千余人),其余的精绝、且末、小宛、皮山等国,其实只有几百户、数千人。”

姜星火继续说道:“如今,像是楼兰这样的西域国家早已经全部都灭亡了,甚至连都城都被抛弃了,里面连一个活人都没有了,因为当地根本就无法生存……距离唐朝已经数百年过去,你们如果有机会去看看,楼兰古城周围,还是寸草不生,中途的补给站大半都已经毁灭,这也是丝绸之路几乎断绝的原因之一。”

听完后,朱高煦和李景隆,心头都有些震撼。

这种震撼并不是被某个巨大的消息砸到脑袋的那种,而是一种对于沉甸甸的历史中发生的这些事情,又一次无声地出现在他们的眼前的那种沉重感。

他们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西域黄沙下,埋葬的曾经美丽的城市,风情万种的胡姬早已化为枯骨随风而去,唯有那千年不倒的胡杨林,诉说着那里曾发生过的故事。

曾经强大无比的唐朝、名噪一时的吐蕃、神秘美丽的楼兰,都因为气温和降水,走向了不同命运的结局。

那么大明,未来又将走向怎样的结局?

“唐朝和吐蕃虽然灭亡了,可气温和降水,还会继续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

“唐朝中后期,气温下降,气候开始变得寒冷,而这个导致寒冷的降温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过程中还会有所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