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中原民族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第3/4页)

和大明比起来,那真就是弟弟中的弟弟,弟中弟。

只需有向导,避开海上风暴,就现在倭国的情况,二十万的大明将士登录,完全可以将整个倭国都给打穿。

武力值都不在一个档次上。

大明目前最大的威胁,终究还是来自于草原上。

草原上的情况,或许很多人不了解,但朱英长期混迹于草原,怎么可能不清楚。

那是朝廷中,甚至大多数内陆官员,从未见到过的场景。

或许在蒙元统治时期,草原边疆的情况要好上许多,毕竟都属于游牧民族,归于元朝统治。

元后,大明立国以来,北方边疆的情况,就从来没有好过。

每一年,北方边疆的村落,都会遭受到来自草原的劫掠。

大明天灾不断,草原就一片和平了?

实则草原上有游牧民族的生存,可比大明百姓们,还要来得难得多。

游牧的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低效的,基础如此,也就承载不了大量的人口。

大明一亩地,每年大约有三百多斤粮食的产量,一个步兵每年需要的口粮,平均在千斤左右,三亩地就能养活。

但对于牧民来说,草原上放养一头羊,便需要二十亩草场,一个五口之家,需要三四百头羊才能生存下去,也就说至少需要六七千亩地。

从历史上看,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依附于农耕文明,通过贸易,劫掠才能获取中原王朝的金属制品,生活用具,乃至于生存所必须的食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游牧民族很善战,战斗力非常强。

实则这是一种错觉。

在绝多大数时间,穿着兽皮粗糙缝制衣服的游牧民族,在正面是不可能刚过农耕文明的。

无论是军备,动员规模,还是组织形式,远远无法和中原文明相比。

草原上多数士兵所用的武器,都是木质甚至兽骨为主。一口铁锅在草原上都是稀罕物,唯有贵族才有。

这样的差距相差太大了,可以说是全方面碾压。

边疆劫掠,那都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会集结起半军半民的队伍,南下进入中原边疆打秋风。

对于那些有重兵把守的大城,可没有敢去的,都是对一些小村落,或者小镇进行劫掠。

能在边疆呆着的小村,也不是善岔子,都会进行反击。

一些人口少,小的草原部族,指不定就全灭在这些村镇之中。

中原民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民族。

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也是建立在中原王朝内乱的基础上趁虚而入。

晋朝先有八王之乱,中原累年战争人口凋零后,才有‘五胡乱华’。

实则那个事情的五胡,已经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了。

算是半农耕半游牧民族,汉化的程度非常高。

然后就是蒙元。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很强吧,那可是踏平了个半个亚欧大陆。

西夏,这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小国,在中原文明上不过一个割据政权,唐朝的夏国公,封的定难节度使。

就是这么一个割据小国,成吉思汗打了三次才打下来,若不是旁边的金国拒绝出兵援助西夏,成吉思汗还就真不能打下来。

也就碰上金国当时的完颜永济这么一个读书少的半文盲,才导致西夏被迫向蒙古乞和,驻蒙伐金。

后期的蒙金战争,更是打了长达二十四年,成吉思汗死后七年,蒙古才一举攻破金国,更别提去打南宋,一统中原了。

即便是忽必烈入主中原,也是因为南宋在失去了燕山屏障,还有农业发达的京津地区,辽,金,蒙古先后继承了对北方的控制,才能是越打越强。

自北宋灭亡到大明建立。

北方可是有二百四十年的时间,都是处于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