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作家访谈(第3/3页)

罗杰·斯特劳斯在电话的中的语气有些兴奋,“林,我这次要送你一份见面大礼!”

能让罗杰·斯特劳斯激动的消息,也勾起了林为民心中的好奇。

“我给你安排了《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

“《巴黎评论》,我看过他们的刊物。”林为民道。

罗杰·斯特劳斯说完这个消息,见林为民的语气平常,忍不住提醒道:“林,你必须重视这次访谈,你不明白《巴黎评论》这个长篇访谈在米国文学界的分量!”

《巴黎评论》名字里带着巴黎两个字,但实际上却是一本米国度文学季刊,诞生于1953年,刊登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和诗歌为主,刊物主要分艺术、文化、访谈和文学几个版块,其中“作家访谈”这个版块是最受读者们欢迎的,也是《巴黎评论》屹立于米国文坛的最大特色。

自1953年创刊号的E.M.福斯特访谈,《巴黎评论》每一期都会邀请到一位当代作家进行长篇访谈,至今三十多年时间,一百四十余篇长篇访谈,囊括了二十世纪中后期这几十年来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

其中中国人熟悉的作家有不少,比如海明威、米兰·昆德拉、马尔克斯、村上春树、斯蒂芬·金……

几十年历史的“作家访谈”几乎和《巴黎评论》这份刊物划上了等号。

给林为民科普了一番《巴黎评论》和作家访谈的分量,罗杰·斯特劳斯总结道:“林,这次的访谈代表了米国主流文学界对你文学地位的认可!”

罗杰·斯特劳斯的小心谨慎并不过分,《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看似是一次平常的采访,但却含有极特殊的意义。

后世华语娱乐圈有一种造星方式叫抬咖,湾岛人玩的最娴熟。

他们要捧一个毫无名气和作品的新人,会选择投资一部大制作,然后找来一堆名气响亮的明星给新人当配角。

作品上映,观众们一看,这么多的明星大腕都是配角,潜移默化的就会把新人主角当成大明星。

如此一来,只需要几年时间、几部作品,就可以把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人捧成当红明星。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格调自然不会那么低,他们也不会主动去做这种事,但如果林为民能登上《巴黎评论》,所能收到的效果确实与“抬咖”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