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归国前的忙碌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不同于一般的记者访问,不是一次性的采访,也并非是为了配合作家的某本新书出版而作,而是一次可能历时数月甚至是跨年的访谈。

期间,《巴黎评论》的编辑和记者会多次造访受访者。

长时间,多频次的访问,会加深作家和访问者的熟悉程度,在交流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延伸讨论和交流的深度。

大家交流写作习惯、方法、写作时所要面对的困惑、各种文坛秘辛……

经过筛选的内容自然变得妙趣横生,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甚至是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巴黎评论》的第一次造访是在罗杰·斯特劳斯打电话的三天时间后,采访者是克里斯蒂安·萨蒙,《巴黎评论》的资深编辑,也是一名记者。

见面闲谈几句,克里斯蒂安·萨蒙并未急于进行访谈,而是跟林为民聊起了在米国的生活。

“你跟大部分的作家都不太一样。”

克里斯蒂安·萨蒙说这话的时候打量着公寓里的装潢。

林为民笑道:“作家好像不应该太有钱。不过别误会,这里只是借住的公寓。”

“可我查阅了一下,你的作品在米国的销量,光是这一部分的收入就足以让你过上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林为民点点头,“准确的说,从我走上写作道路,就没有缺过钱。即便在中国的时候,我的作品也很畅销,当然了,在中国出版作品肯定没有在米国赚得多!”

克里斯蒂安·萨蒙听着林为民的话,忍俊不禁,“你似乎对自己的作品畅销这件事很骄傲?”

“不应该骄傲吗?作品畅销,有更多的人看,对每一个作家来说应该是梦寐以求的事才对。”林为民大方的说道。

“大概是这些年大家已经习惯了严肃类文学惨淡的销量,所以冷不丁出现了你这样的特例,有些不习惯。”

两人随意的聊着,克里斯蒂安·萨蒙注意到茶几上放着一本翻到一半的书,他看了一眼封面,《十一种孤独》。

“这是前一段时间在二手书店淘到的。”

“理查德·耶茨,你喜欢他?”

林为民点点头,“像他这样优秀的作家很难让人不喜欢。”

“说起来,你们作品的销量好像是两个极端。”

“我的风格更加讨喜,就像是约瑟夫·海勒。”

听林为民说到这里,克里斯蒂安·萨蒙笑了起来,他察觉到了林为民话背后的小心思,这是个懂幽默和自嘲的人。

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和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刚好是评奖的对手。

“我看了你在《纽约客》的采访,在那次访问时你也提到了理查德·耶茨,看来你确实是喜欢他。”

“我只是希望有读者能够发掘理查德·耶茨的价值,最好是能多买几本他的书,如此优秀的作家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林为民有些惋惜的说道。

“这算是一个编辑的本能?”克里斯蒂安·萨蒙知道林为民同时也是一名编辑。

“可以这么说。”林为民点点头。

“我看到你的资料时很诧异,你不仅是个作家,竟然还是中国最大的文学杂志的主编,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访谈并没有什么仪式感,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这样的氛围让人很舒服,在不知不觉间就说了很多。

几乎是一整天的时间,就在这样的畅谈中过去。

夜幕降临时,克里斯蒂安·萨蒙问林为民有没有手稿在身边,拍摄作家手稿是“作家访谈”的传统。

林为民拿出了正在写的英文版《狩猎》,克里斯蒂安·萨蒙的表情惊讶。

“你用英语创作?”

“并不经常,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这部小说实际上已经有了中文版,罗杰·斯特劳斯先生的FSG出版社要出版这部作品,我打算写出来先让他们看看,未来应该还需要翻译的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