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落幕(大结局)(第4/14页)

当着赵佗的面,承认了自己当年的错误,仿佛让李信彻底卸下了一生的负担。

他微笑道:“赵佗,此生能遇见你,是我李信之幸。”

随着话语落下,李信的手失去了力量,眼睛也慢慢闭上了。

赵佗也闭上眼,脸上满是哀容。

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当年伐燕归来的场景。

咸阳城外,他站在李信身侧,同车而凯旋,尽情享受荣耀时刻。

李信,对他赵佗的人生很重要。

“此生能遇李将军,亦是我赵佗之幸。”

赵佗喃喃着,胸口揪心般的疼。

李信的死,仿佛拉开了一个时代落下的大幕。

秦三世五年。

年逾七十岁的左丞相王绾,终究抵抗不住岁月的侵蚀,于府邸中溘然长逝。

其左丞相的位置,由御史大夫冯去疾补上。

只是冯去疾和王绾的年龄是差不多的,也都是七十老朽了,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寿。

在当上左丞相的第二年,冯去疾也离开了人世。

连续两年死了两个左丞相,让秦国朝堂弥漫着一股哀伤的氛围。

转眼便到了秦三世七年。

赵佗这一年四十八岁,三世皇帝二十二岁。

按照礼制,三世皇帝在雍城举行冠礼后,便代表成年,可以亲政了。

可赵佗却对这一切视若无睹,在皇帝加冠后,并未还政给他,依旧牢牢紧抓权力不放,军中更是遍布赵氏手下。

此时王绾、冯去疾等老臣皆已逝去,刚刚接任的冯劫也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并没有和赵佗争锋的勇气。

满朝之上,皆是赵氏党羽。

皇帝的话,不如赵佗的话管用。

三世皇帝无奈下,只能尽量忍耐。

“赵贼,你已经四十八了,而朕才二十二,朕倒要看看你还能再活几年!”

三世皇帝咬牙切齿,恨不得夺权之后尽诛赵氏。

李姝也是气愤之极,不过她还有办法:“朝堂之上多赵氏党羽,就怕赵佗一去,其子赵彻依旧攫取权力而不罢手。吾儿等寻臂助才是,婚姻之事便是一条出路。”

为了这条出路,太后李姝甚至拉下了面子,请宗正子婴出面,让天子娶王离之女。

在李姝和三世皇帝看来,王氏是朝堂上唯一能和赵佗相比的列侯,王离虽然看上去保持中立,但其父、祖皆乃秦国老臣,心里定然会偏向皇帝一点。

只要皇帝能娶王离之女,日后赵佗一死,皇帝若想夺权,王氏就是一个臂助啊。

对于李姝和皇帝的算计,赵佗没有干涉,甚至还主动促成了此事。

王氏之女成为皇后,王氏成了秦国外戚,这让三世皇帝和太后多了一丝安心,便继续等待赵佗死去的那一天。

秦三世皇帝八年。

秦人在东瀛列岛上发现大量金矿和银矿,并引发了一阵热潮,燕、齐、辽东、海东、日照等地多有人偷渡跨海,欲要前去东瀛寻金发财。

东瀛列岛上有野人部落栖居,常与秦人发生矛盾。

赵佗顺势将东瀛列岛纳入秦国治下,但因为地理辽远,需要跨海通行,殊为不便。所以赵佗在东瀛设立了不同于郡县的都护府,给予派去治理的官吏更自由的权力,以掌统当地诸蕃。

在这一年,秦国航海名士徐巿,病殁于东瀛。

秦三世皇帝九年。

三世皇帝的嫡长子出生,皇帝为其取名为昭,并迫不及待的立其为太子。

按照陈平等人的猜测,这名字说不定是来自于秦昭襄王的“昭”字。

秦昭襄王时期,同样是王权旁落,被宣太后和穰侯架空了整整四十余年,直到他六十岁才夺权成功。

说不定三世皇帝是想以这个先祖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呢。

赵佗听闻,只是笑笑。

一月后,他以天子为至尊,当享世间美色为由,将从西域和东瀛等地送来的数十个美艳女子送入了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