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四章:落幕(大结局)(第3/14页)

王离曾追随赵佗灭齐和攻取河南地,算得上赵佗的旧部。

赵佗又是他大父和父亲的旧部,赵、王两家的关系纠缠不休,相比于陌生的三世皇帝,王离自然是倾向赵氏更多一些。

“大父和父亲皆言,朝堂之事多做少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情况我还是不参与的好。”

王离叹息着摇头。

相比王氏的中立,蒙氏的蒙毅则对赵氏专权非常不满。

只是可惜新任的廷尉赵高以河西蛮夷多事,律法难以通行为由,举荐了蒙毅这位法律高手前往河西张掖郡为郡守。

对于这个举荐,将作少府章邯,治粟内史王戊等人纷纷赞同,最后在赵佗奏禀皇帝后,将蒙毅送到了张掖郡当郡守,去治理那里的月氏人和羌人。

蒙氏之后,杨氏的杨熊是赵佗好友,辛氏因昔日辛梧的关系和赵佗多有往来,并非敌手。李氏的李信就不用多说,唯有冯氏因为有女子嫁给文通侯李于的缘故,和赵氏有些不睦。

但冯氏的当家人冯去疾是个老江湖,知晓分寸,有他在,冯氏并没有露出敌意。

王绾、冯去疾年岁已大,没了多少锐气,为了家族着想,尽量避免和赵佗冲突,使得整个秦国朝堂彻底成了赵佗的一言堂。

他说一,没人说二。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赵佗并没有理睬陈平、郦食其,甚至黑臀、钟离眛等人的劝进之说,他只将心思放到国家大事上,认真的革除旧弊和进行创新。

秦三世三年,因为没有了李于等法家门徒的阻挠,赵佗的诸子学室计划顺利在天下推行,狠狠收了一波天下士人之心。

除了法家门徒外的所有士人,皆言镇国侯开明,愿意传承诸子学问,乃是世之贤臣。

诸子学室的推广,培养出了一批知识分子。

其中的佼佼者被举荐成为官吏,剩下的人也各有出路,比如一些人就在政策激励下,胸怀壮志前往蛮夷地区进行文化宣传,好换取资历,以获得更好的前程。

总之秦国在思想文化上,正从压制转向开放。

到了秦三世四年,率军前往辽东征伐的李信回来了。

他带回了叛贼冒顿的首级,以及上千个胡人俘虏,亲手解决了他昔日在东北留下的祸患。

对于咸阳发生的那些事情,李信不清楚,他也不想知道。

李信已经五十多,快接近六十岁了,数十年的征战,让他满脸风霜,两鬓已被霜雪染成白色。

在奏捷仪式后,李信仿佛是完成了他这一生所有的任务,两个月后便旧疾复发,卧于床上。

“李将军。”

赵佗跪在李信榻前,看着面前衰老的男子不由泪流满面。

李信笑了笑,虚弱的说着:“你如今可是堂堂镇国侯啊,对于生死之事当已看开,没什么好哭的。”

赵佗说道:“不管我赵佗此生是何身份,李将军皆是我赵佗的伯乐,若无将军当年赏识,岂有今日之赵佗在此。”

这些话,勾起了李信的回忆。

他叹声道:“你身居高位,居然还记得这些往事,我心中不胜喜悦。只是伯乐二字,我却不配啊,说到底,我李信只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将领罢了。”

“当年伐楚之战,我没有听你赵佗的谏言,妄自尊大,结果遭受逆贼所害,使得二十万大军覆于楚地,成为我李信一生之痛。虽然承你之言,我能有伐辽东而再起的机会,但昔日往事,永远在我心头难以抹去。”

说到这里,李信握住了赵佗的手。

他看着赵佗,仿佛是用尽了一生的力气说道:“赵佗,我只想告诉你,我李信错了,当年没有听你的话,一切都是我的错。”

李信竟然在弥留之际,向赵佗诚恳的承认了当年的错误。

赵佗哀声道:“李将军,无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