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秦楚宣战(第3/5页)

若无粮食,就无法进行任何的军事行动,所以古代战争,一般都会选择在秋天。

秋收之后,待到粮食成熟,不需要壮劳力进行耕作收割时,便可派上战场,相互厮杀。

所以秦楚之间,虽然局势紧张,但并没有马上开打。

都是在自己国内紧急抢收粮食,同时征召兵员,修缮兵器城防,储备各种物资,准备迎接接下来的这场惊世之战。

整个秦楚之间,颇有一种风雨欲来的感觉。

魏地的秦军大营。

王贲看着手中一张帛书,这是驻守陈留的右庶长桓昭的上书。

“这位桓军侯说,吾等可趁秋收之时,遣兵攻入楚国境内,割取楚人的粮食,破坏其秋收。此等建议,尔等认为如何?”

军帐中,几个将吏相互对视一眼,其中一人道:“下吏曾听闻法家所言‘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桓军侯上书颇合此道,割取楚人的粟稻,作为吾大军的粮食,此策甚妙。”

“甚妙?”

王贲淡淡一笑,桓昭的上书确实可行,毕竟楚国虽然陈兵于边境,但还没有大举征发士卒,其兵力只局限于几个大城,人数也不多。

广袤的楚地到处都是空隙,他若派军前往楚地,割取楚人稻粟,补充自家军粮,确实是一步看上去极有利处的好棋。

“目光短浅之辈罢了。”

王贲不屑一笑。

桓昭所言“秋取其刈”虽然合兵法之道,但那也要看用在什么时候。

普通的小战自然无所谓。

但如今即将开始的伐楚之战,可是一场灭国战争,一场几十万人参与的惊世大战,所需粮秣起码要以百万石来计算,那点抢割的楚人粮食有个什么用处?

反而随意出兵,破坏眼前秦楚平衡的局势,很容易让楚国紧张,提前引发大战。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矣,到时候会出现什么后果,谁也不知道。

举国之战,不可轻举妄动。

他王贲打仗,跟老父王翦一样,也都求一个稳字,这种不知后果的“小利”他可不要。

更别说,此番伐楚的主将又不是他王贲,而是那位还未出关的李信。

他王贲灭了魏国,已经是立下举世大功,如今只需安稳守在魏地,保证此处不出差错,待到李信接班,他便可大功告成的回到咸阳,享受他的荣耀功绩。

何必在这种时候搞这种小动作,一旦弄出大事,惹得秦王震怒,那可才是前功尽弃。

所以桓昭的上书,让王贲嗤之以鼻,并回信斥责对方,让桓昭好好守城便可,勿要去想那些不该他考虑的事情。

陈留城中。

“王贲!”

“一坨狗屎!”

桓昭气急败坏,拿着主营处传回的简牍,只是看了一眼,一双眼睛又要喷出火来。

他狠狠将那简牍砸在地上,因为用力过大,那竹简竟又跳了起来,蹦了老远。

“王贲,你懂个屁的打仗!”

“兵法所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你懂不懂?”

“我这计谋合兵法之道,有何不可?”

“定然是因为那赵佗的缘故!”

桓昭咬牙切齿道:“你和李信,为什么都喜欢赵佗那竖子。我要东征魏境,你王贲不准,结果转手就派给了赵佗。赵佗说什么,你都说好。我给你出点好主意,你竟还斥责我多管闲事,我呸!”

“我桓昭出身桓氏名门,也是十多年来久经沙场的老将,多谋多智,哪一点比不过赵佗那竖子了?我出的计谋哪点不好,你不采纳就算了,还如此辱我,可恶!”

桓昭越想越气,忍不住将所有的怒气都发泄到远在咸阳的赵佗身上。

“赵佗,大王亲召回咸阳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