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销售是门学问(第3/4页)

只不过人家的产品是辐射全国。

而红星农机厂的产品,只是定位于“区域产品”。

但操作的道理是一样的:任何企业和它的产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口碑,才能有市场、才能走的长远。

谈好了农机厂的架构问题。

刘富贵又问,“现在,我们红星乡的稻谷已经收割大半了。那我们农机厂的产品,随后又该往那些地方销售呢?”

“往北边。”

罗旋道,“越是往南,稻谷越是收割的早。如今往省城方向走,那些地方的稻谷还没有开镰,趁这个机会,打谷机还能热销一段时间。”

在后世,罗旋不知道由南往北跑过多少回了。

越是往北走,那边的庄稼成熟的就越晚。

就像滇南的玉米已经扬花,而汉中的玉米才长到齐腰高。若是再往北,陕北那边的玉米,此时才到膝盖……

刘富贵已经算得上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了。

如今他身为农机厂的销售负责人,竟然连这些常识都不清楚。

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人,出过远门的其实真不算多……

这也不能怪他。

平常,普通人出个县境都不容易,就更别说去市里、去省城了。

这个时期没介绍信、没通用粮票,任何人简直就是寸步难行!

刘富贵从小在没有电视机、没有收音机,甚至连广播都没有的红星乡长大。

他的见识,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广。

其实,罗旋即便不给刘富贵提这些建议,红星农机厂也能很滋润的活上个好几年!

小小一个农机厂,它的产能就靠附近几个县,就能给它消化的干干净净。

要是这些农机因为价格、或者是质量的原因而滞销的话,解决起来也很容易:上面发个话就行了。

哪个生产队敢不买红星农机厂的产品,而跑去外面购买?

自家人不照顾自家人的生意?

除非他不想混了……

随后,

罗旋建议刘富贵在打谷机这件事情上,一定要严抓质量。

其次,要走品牌路线,不要去搞低价销售。

本来红星农机厂早期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纯属卖方市场,何苦挥刀自残、去主动降低自己的销售价格呢?

一个企业,只有保持着足够的利润,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改良机器的事业当中去。

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高度、进入良性循环的经营轨道。

再说了,红星乡机械厂注定会成为荣威县的标杆企业。

有当地县府的大力支持。

以后即便是周边的县市,也出现了同类产品,他们也未必竞争得过红星农机厂。

要是再往坏处想的话:即便红星农机厂的产品,竞争不过同类型的厂家。

那些竞争对手的产品,最终能不能取得县府的同意,最终进入到荣威县的境内。

这都还是两说的事情!

目前,

既然外面不存在有同类产品竞争,那红星农机厂,就实在是没必要去搞什么低价策略。

先闷声发大财,不香么?

而且,

其实这个时期的企业,根本就没有什么竞争意识。

等到以后农机厂销量疲软的时候,罗旋把后世什么“根据销量返利”、“买打谷机赠脱粒机”这些促销正册,随便亮出来一招,便很有可能能够取得奇效。

还可以开订货会,加大返赠力度。

提前把各县、乡供销社的资金、库房给它压满,使得它们再也无力去采购竞争对手的产品。

甚至还可以放大招:派人去各县、乡里的供销社买陈列位,弄“实销月结”……

再不行,

就使出绝招:派出技术员、营业员,让他们常驻在销售一线,和对手搞类似于“决胜终端”那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