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先正达的种业翻身仗(第2/4页)

即便如此,他也无怨无悔,心中只有一份家国情怀在激荡起伏,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压力再大,只要能够参与其中,他也会感到无比幸运。

因为,这是华夏一代农业人的梦想。

他们的使命,就是集成国内外创新资源,以相当于别人3倍的速度去奔跑,减少国内外种业的代差。

可能10年以后,双方就能并驾齐驱,甚至华夏企业还能有所领先。

华夏种业由于过去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到位,整个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国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其中最多只有100家具有研发能力,绝大部分都是销售公司。

而种业的行业集中度也很低,鹰国前3家种子公司占了70%的市场,华夏前10家种子公司市场规模占比不到30%,企业规模小,也就无法保证研发投入。

这一年多以来,汪德率领先正达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

研发端,打造了一个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的创新中心。

销售端,打造了一个华夏种业共创平台。

同时还加强与农科院的产学研合作,采用先进的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技术来研发更好的产品。

最后,还建立了一座种子博物馆,搜集了丰富的种子资源。

公司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已有数十个玉米和水稻的新品种获得了审定通过。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种子培育过程之复杂,远超人们想象。

过去30年来,全球在育种水平上的突破,年均增产只有几个百分点。

为了赢得这场种业翻身仗,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增产几个百分点的新品种。

他们要的是一个爆款,一个能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爆款,才能满足国家与人民对育种的期待。

当年杂交水稻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时候,比常规水稻增产了足足20%。

所以,培养出一款增产高达10~20%以上的新品,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为此,汪德团队将目光转向了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基因编辑。

国内科研机构在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基因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深入的研究。

他们只要继续钻研下去,找到控制产量和抗病的基因,就能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新的品种。

我国大豆和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鹰国的60%左右,因此在开发高产基因大豆和玉米方面,潜力非常广阔。

很可惜,先正达在农业方面是专家,但是生物技术就没有那么厉害。

在基因编辑技术上,他们频频碰壁,不断遭遇技术上的瓶颈。

汪德看着窗外的远景,心里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也看到了沙漠王子不远万里前来华夏,重金求购基因药物的新闻。

再加之三清之前在罕见病基因药物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三清的基因技术无疑是全球数一数二,那么,能不能跟它联手,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种业上来,开发出全新的爆款种子呢?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从一点星星之火,迅速成长为熊熊烈焰。

汪德毅然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拨通了一位三清高管的电话。

“喂,是孙总吗?我是先正达的汪德。”

电话那头是孙成仁,三清和先正达在农药方面的合作基本是他谈下来的,所以两人也算熟识了。

双方都是商场老鸟,稍作寒暄,立即直奔主题。

“是这样的,听说三清在基因编辑方面的技术很厉害,所以我想跟三清在基因农作物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国家目前也在大力支持种业改革和创新,这方面大有可为。”

“哦,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孙成仁也有些心动,不过他想了想转基因食物的恶名,不由有些犹豫:“可是我听说转基因食物似乎不太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