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2/4页)

《山海经》是这么说的,峳峳这种异兽,形状像马,他的目光祥和,经常在山脚觅食,他能像牛一样在田间辛苦地劳作,叫声像是咆哮的狗,他出现的地方,有许多结交的客商。

东华是商业大国,这里盛产峳峳,高长松见除那些自带法器,或能御剑飞行的,大多修士都拼了峳峳车一同前往紫真宫秘境,他也入乡随俗,拼了一只。

行车前他从货郎那处买了本紫真宫秘境的宣传手册,伴随着木轮胎倾轧土地发出的咯吱声读起来。

这紫真宫秘境发展至今已成东华国著名旅游景点,但第一次开放时也闹得人死牛瘟,先说是附近村上人失踪,报给衙门立案以为此处有妖兽,连派三支黑铁卫都有去无回,才惊动了供奉大能。这大能单枪匹马闯秘境,差点就有去无回,好容易逃回来才集结众门派人一同探秘,如此持续二十年,秘境内才趋于稳定。

“紫真宫中,兽多跋扈,入此境者,十不存一。”高长松看到这,不免汗毛倒竖,直嘟囔道,“这也太危险了吧!”

赶车的脚夫笑呵呵道:“此言差矣,紫真宫开放初时,只有东华国的修士,眼下全神州的修士都汇聚于此,又有何可惧的呢?又听闻十载之前,小乘寺院的僧侣设下地方界,哪怕困于紫真宫中,也有一隅可安歇。”

结界这个词,是从梵语来的,指作法所限定的地方,僧人作法观想前,会用持过大悲咒的净水做洒净,水触及之所同金刚琉璃,无有垢秽,妖魔是不得侵的。

高长松不免问道:“可东胜神洲妖族人族混居,这地方界难道妖族也可进吗?”

脚夫摇头道:“妖族自有妖族的去处。”

哎,可见这座看似融合很好的城市,不同族群间还是有分别的。

脚夫介绍说:“紫真宫驿站附近搭戏台子,定期有人演歌舞戏,郎君不妨去看看。”

唐宋时期景区文化发展得较为成熟,由于吴承恩是明代人,《西游记》中许多内容都是唐宋合璧,分不大清楚的。

景区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成熟。首先,唐朝时出现了大量的小经济中心,比如咸阳、宜阳,作为交通运输口,商品中转站,虽比不上九省通衢的规模,也能辐射周边城市了,吸纳大量客商与云游天下的侠客文人了。

其次,唐朝是有旬假,也就是五一黄金周的呀!再加上唐太宗斥远游、主近游,城市内的景点都修建得不错,比如长安城内的曲江,再比如杭州的西子湖,杜甫就曾在《丽人行》中写过“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由此证明,人家旅游景点周围还有人进行文艺表演呢!

紫真宫这也是如此,下峳峳后,高长松可劲“霍”了一声,只见这里人声鼎沸,街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虽比不上上巳节的曲江畔,却比古格镇端午时日要热闹。

驿站旁的戏台子搭得气派,丝竹齐声,伴唱声洪亮透耳,站远处只见身着戏服的丈夫娘子在台上咿咿哑哑念些什么,不时配有妙曼的舞蹈,那舞蹈又不像是胡旋舞,也不像是典雅的宫廷乐舞,自带一股生机勃勃的活力。

高长松来得迟,只能在外围看,他看得半半拉拉,驩头跟乌云就不同了,他们仨的坐次是这样的:高长松最下,他肩膀上坐着驩头,驩头脑袋上顶着乌云。

瘦弱的老父亲顶起他重逾百斤的鹅子,这就是父爱的力量!

驩头跟乌云一览众山小,看得可开心了,高长松侧耳倾听咿咿呀呀的语调,演的正是当年修士勇闯紫真宫,杀了个七进七出的故事。

高长松这对有些猎奇,他们引得不少人侧目,当事人倒是习惯了,等歌舞戏散场后牵着驩头,该干嘛干嘛去了。

紫真宫这里说热闹也热闹,可唐代人,肯定是没有现在人玩得花样多,他逛了几圈,除了吃吃喝喝玩,也就些文人墨客感而有发,在这吹箫长啸,哎,也不知人这么多,他们怎么吹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