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送靓妹妹(第2/4页)

虽然府兵改制还未最终完成,但有些问题却已经暴露出来了。

府兵有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这些薄有家财的富农大爷不好伺候。不拿你的钱,就不听你的话,这是很浅显易懂的道理。

换句话说,府兵实质上的“军饷”,都是来自于官府分给他们家的田地,平日里不纳税不交租,亦是不用服徭役所产生的额外利益。

府兵出战是为了得到赏赐和军功(也就是更多的土地),亦是为了巩固与扩大这部分利益。

他们虽然被征召就必须出战,但谁规定打仗就不能摸鱼的?

府兵改制的好处当然有,士卒们的作战积极性很强,都想着建功立业,并且折冲府召集兵马很容易。

然而坏处却也很明显。

这些人自带装备(自己出钱向国家购买),甚至自带狗粮出征,可不是为了什么保家卫国,也不是为了什么天下一统,更不是为了贺拔岳这帮人!

他们就是为了抢钱而去的。抢钱就是唯一的目的,府兵想上升到将领阶层,可能性基本为零,这些人也不做指望。

要想约束住这些人,必须在战后有丰厚的赏赐,才能在作战时如臂指使。如果没有,那对不起,他们在战场上就会摸鱼,把抢劫抢战利品当主业,把打仗当副业。

反正家里有田,不慌。

府兵制度,说白了就是皇帝是大股东,士卒们手持员工福利股份,用自己的钱买公司股份,底薪低高分红。打赢了吃肉,打输了喝西北风。把战争当作一门生意来做。

而西魏与贺拔岳,现在缺的就是粮食、财帛!现在就是使唤不动这些府兵,又不敢降低待遇。

刘益守前世历史上,西魏攻南梁的江陵之战,那些府兵出身的士卒们,攻破江陵城后就甩开膀子劫掠,与那些流寇无异。

完全没什么“有恒产者有恒心”的自觉性,反倒是证明了“仓禀实则知礼节”的古话不虚。

当时西魏的诸多将领,其中不乏杨忠、于谨等名将,就完全约束不住士卒劫掠。只能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连周宣帝宇文赟的老母李娥姿都是西魏军从江陵城抢来的。

西魏军是如此军纪败坏,要不是萧绎太废物,搞不好宇文泰这一战会阴沟翻船。战后很多南人从关中逃亡到北齐,一时间西魏的名声可谓是臭不可闻。

不仅是在政治上大大失分,也让北齐在攻略梁国淮南的时候少了许多阻力。

由此便可以看出当时的府兵制,其实问题是很大的,只是被一系列军事胜利所掩盖。

等到宇文护率二十万兵马攻洛阳的时候,府兵制度迎来第一次大考,在战术层面完全不能担当重任的府兵,被北齐的少量精兵以点破面,战略上可圈可点的周军因为战术上的完败不得不饮恨而归。

损失的辎重不计其数,被抛弃在路旁,延绵数十里。

瘸腿的府兵制度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打了“补丁”后,周军这才逐渐成为一支善战之师。

那次失败的种子,其实早在当初改制的时候就已经埋下,直到多年后府兵制度磨合顺畅后,北周军才渐渐在战术层面赶上并超过了老对手北齐。

如今贺拔岳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因为穷,所以无法提供士兵的全部装备(上次大战后损失殆尽),只能让府兵们自备装备,甚至自带狗粮!

同样是因为穷,所以迫切要出去抢;又因为要打赢必须士气高涨,也就必须用丰厚的赏赐许诺把士卒们吊着,不然这些人无利可图,随时都有可能哗变然后打道回府。

还是因为穷,没有钱又无法兑现这些赏赐,以至于现在府兵士气低落。

朝廷穷得叮当响,瞒不住明眼人。

可别把底层那些人都当傻子啊!朝廷能不能拿得出钱来,那些人是有预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