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顺应民意(第2/3页)

今日初听横渠四句,心情激荡,灵感勃发,一蹴而就,写下此生力作。

因这次感悟,令得杨凝式在书法界本就不俗的地位直线上升。

这一篇横渠四句的行书,更是直接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相提并论。

杨凝式看着自己的作品,笑道:“得此佳作,死而无憾。”

他回过神来,想起先前种种,不免大汗淋漓,忙道:“陛下恕罪。”

罗幼度道:“你将这副字帖相赠,朕便免了你的罪。”

杨凝式苦着脸,居然不舍得。

罗幼度满不在乎地道:“你再写一篇就好了。”

杨凝式更加难受,再写一篇,说得轻松,真有这本事,那他就是王羲之了。

“那,让臣拓写一篇可好!”

杨凝式可怜兮兮地说着。

“行!”罗幼度大度地说道:“别将朕的真品弄丢便好。”

见气氛早已带偏,罗幼度来到孔宜、孔瑜面前说道:“朕以为你们身为文宣王的后裔,更应该将文宣王的精神发扬光大。文宣王的精神什么时候是祭祀了?教化才是文宣王的精神所在……”

“朕暂时收回你们祭祀文宣王之权,望你们能够勿忘初心,发扬文宣王有教无类的精神。”

“你们什么时候重拾这股精神,朕什么时候将祭祀的权力交还于你们。”

罗幼度言语真挚诚恳,展现了上位者的宽宏大度。

孔宜、孔瑜赶忙磕头叩拜:“谢陛下,谢陛下!”

罗幼度来到了窦禹钧的面前道:“燕山先生!”

窦禹钧作揖道:“老臣在!”

罗幼度道:“就由你接任供奉官一职吧!朕相信,当今世上除了先生,再无第二人有资格宣扬文宣王教化之功。”

窦禹钧犹豫一二,还是决定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供奉官一直以来都是孔家人负责的,他这个外人接管,必然会有很多麻烦。

窦禹钧最怕麻烦,有时间处理这些麻烦,不如多上几堂课,多教几个学生。

但想到横渠四句,想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让几千人读上书。

而罗幼度才是那个能够让成千上万人读上书的存在。

为他分忧,就是为教化做贡献。

窦禹钧想着自己一大把年纪,也干不了什么别的了,摇旗呐喊还是可以的。

罗幼度挥了挥手,一副难过的样子,说道:“好了,今天就到这里,都退下吧!”

原本还有一餐晚宴,现在显然不用筹备了。

罗幼度还是小觑了横渠四句的威力。

发生这种事情,根本是隐瞒不了的。

孔家人劳师动众的进京,四处炫耀宣扬,闹得人尽皆知。结果当天就灰溜溜地离开了汴京,返回曲阜。

集英殿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让有心人透露了出去。

罗幼度对孔家的恨铁不成钢,对孔家的训斥,以及孔宜、孔瑜的表现,还有横空出世的横渠四句。

整个汴京的读书人,无不在讨论横渠四句,然后顺带讨论孔子,讨论孔家。

罗幼度的大度,也在这里尽显仁君风范,为世人称道。

但很快关于孔家的各种消息逐一传到京师。

最先暴露的就是孔家利用郭威给的特权,以非正当的手段收了曲阜全县七成田地。

孔家人不从事教化的原因也给汴京群众揪了出来。

人手不够!

孔家的田地太多,分支成员分批打理田庄田产。

他们甚至在家族内部成立了一个管理田地的机构,以便更好的打理手中的田地。

然后就是孔家与曲阜豪绅之间的约定。

孔家每月举办两次祭祀,两次文会,吸引士林学子在曲阜常住。

将孔家人的祭祀、文会,直接与利益挂钩。

这墙倒众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