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银庄不应成为朘剥的利刃(第2/4页)

而另一方面,官选官不断转向世袭制的情况下,大明的税基进一步的萎缩。

庞大的宝源局银庄法,必然会滋生腐败,这宝源局的官吏们,手稍微松一松,就会造成无数笔坏账,而且这行当,本身就是过一次手,沾一次油。

这也是朱祁钰来到松江府后,王祜、林绣就开始了盘账的原因所在。

指望官吏自发的廉洁,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朱祁钰看着李宾言说道:“李爱卿有什么好办法吗?”

李宾言想了许久开口说道:“如果说真的要将宝源局推行天下,那银庄主事应该升品,至少也是正四品的京官。”

“其次,就是降低存储利息,来供养庞大的宝源局官吏。”

宝源局本身也有借贷、手续费等盈利手段,而且还能通过计省进行投资盈利,可谓是除了正赋、官厂之外的最大财政收入来源。

而降息,或许可以喂饱宝源局庞大官吏的胃口。

户部主事王祜同时开口说道:“降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货币的流动性,存储变为投资或者消费。”

一直以来,在户部官员和内帑太监的眼中,大明的银庄存储居然朝廷需要付息,就很奇怪。

朝廷出钱、出人,为你保管银子,居然还要给你利息?

这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若非兵仗局铸币税的存在,这付息事,早就被拿出来说了。

李宾言继续说道:“各地的银庄除主事外,一应为吏员,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官吏数量。”

李宾言的这个主意,类似于客卿制,各地银庄留存盈利之后,自己支付招揽银庄吏员职役的俸禄,就如同各地县衙的吏役。

练纲到四川去查戥头案的时候,就发现大明四川巴县,衙役的数量超过了七千人,分为内班吏员,和外班职役。

内班的吏员虽然是不入流,但也是官府中人,而外班职役,大多数招募自民间市井,很多都是世代相承执役。

部分的职役倚仗官衙之势,巴结上官,并与劣幕、恶吏等联为一气,敲诈勒索,侵害平民,为恶乡里,被人称之为衙蠹[dù]。

于谦摇头说道:“今有司所行多反事,或以摧锄豪富为辞,惟恐殷实之不贫,而市狙衙蠧,则傅以羽翼,令其恣吞良善,臣以为不妥。”

戥头案中,巴县养的七千衙役,可不是吃干饭的,假借摧锄豪富的名义,为祸乡里。

巴县的外班职役名叫李三元,诨号黄臕,本是个杀人重犯,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下,李三元杀人后,漏网逃狱了。

逃狱之后,李三元结交山林流寇,交好官衙府司,输重贿,最终成为了外班职役的领头大哥。

巴县铺户每户每年三两银子的常例,李三元还在城门外私设规条,擅抽课税,多次当街强抢民女,为害一方凶焰滔天。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里,出现这种恶霸,并不算稀奇。

“限定额员,定期考成?当然各州府县的银庄主事,应当以九品京官派遣。”李宾言试探性的说道。

于谦这才点头说道:“善。”

戥头案后,大明对各地县衙衙役的数量,进行了一次清查考成,限定了额员,并且定期考校,这才算是缓解了这个问题。

李宾言这才继续说道:“这第三,则是民信局、钱铺、钱庄、兑店等民间行当,是不是准许他们经营兑换、放款、供给、签发会票等事务?”

朱祁钰听李宾言这么说,也是一乐,摇头说道:“就是朕不准他们经营,他们就不干了吗?”

自从大明宝钞私印、盗印、滥印,钞法败坏之后,大明早已经实质性的松弛金银之禁,由于宝源局,长期不开炉铸钱,一年就铸钱两千万钱,导致了私钱庞杂。

铜钱轻重不一,成色各异,通宝、私钱、飞钱三者之间的比价差异大,钱币名类繁多,金背、旋边等就有几十种名目,钱铺、钱庄、兑店等应运而生,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