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不可明说的人间阎罗驻跸两淮(第2/4页)

永乐五年六月,徐辉祖死在了家中,一个月后,徐辉祖子徐钦嗣魏国公。

自此,大明徐家一门两公。

李贤对当年的靖难之役越了解,就对现在南衙这种处处诡异越理解。

太子府全员内鬼,这是有传统的!

这种传统背后的成因比较复杂,值得专门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全员内鬼。

但显然,此时的王骥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李贤看着堪舆图,愣愣的问道:“魏国公府这么大的事儿,我们都不知道,你们将他们围困在了凤阳府,现在他们已经突围了,怎么办?”

王骥痛定思痛的说道:“我们严密防守长江一线!退出两淮!”

其余经常参与戎政的人员丝毫不意外,他们甚至还长松了口气。

李贤大约明白了王骥的想法,那就是划江而治。

长江是天堑,只要守住了天堑,大明军队没有船舶,如何渡江?

没法渡江,只要慢慢经营,划江而治还是能够做到的。

这大约就是王骥的想法。

蔡东攀这样的人,不算少数,他们觉得当初建庶人朱允炆做错了很多次,哪怕少错一步,也能够划江而治了。

比如蔡东攀就说过,若是不让盛庸出战,朱棣没有水师,如何渡江?划江而治未尝不可。

王骥大约也是这种思路。

但是当时燕王是藩王,现在来的敌人,是皇帝啊!没船?没船是怎么度过黄河呢?

长江的确很宽,但是还能有大海宽吗?!

月港市舶司已经开始营建战舰了,密州市舶司在籍的商舶有多少?

近五千!

这么多的商舶,皇帝一声令下!五千船舶渡大江!

哪怕不给银,也有无数人上赶着舔皇帝的脚底板,愿意把船拉过来给皇帝用。

固守南京?

守得住吗?

李贤一言不发,看着他们规划着如何彻底脱离两淮,捣毁渡口,在长江沿线布置防御,图谋划江而治。

徐州兵败的消息,让南京城开始变得躁动了起来。

李贤离开了戎政院后,立刻来到了咨政院,快速的写下了几个政疏,等待着咨政大臣的入席。

王骥要忙于军务,他压根没有功夫来参加咨政大臣会议。

李贤等到人到齐了说道:“下面我说几点,要是反对的话,请举手。”

“徐州兵败,京师人人惶恐不安。”

“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有二十五万大军,而皇帝只有八万军,一个团营的兵力准备进攻应天府。”

“另外一个团营,正在向襄阳而去。”

“这南京城下我方二十五万大军,布置在长江沿线,一定能够守住敌人的进攻!”

“将皇帝的八万大军,活活耗死在天堑之上!”

“无论怎么见,二十五万对八万,优势在我!”

李贤这话一出,咨政院那种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安的气氛,终于被冲淡了一些。

李贤的话没错,皇帝南下军队进攻应天府方向,只有八万人,虽然这八万人是精锐,但是他们有二十五万大军!

李贤继续说道:“我们不能在皇帝大军未至之前,自乱阵脚,这样更不可能获得军事胜利。”

“为了安定京师情绪,我有以下几个提议,若是有人反对,可以发言。”

“一,都察院御史前往应天府及各州府县安定民生,劝谕百姓,严查……”

李贤的这五条安民之策,是极好的,出发点是安定后方,从道理上讲,李贤的这五条安民之策,是基于南衙僭朝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

当然李贤的效率是极高的,他这五条,比咨政院吵一个月的成效都要高很多很多。

“我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李贤看了一圈,并没有几个要发言的人,二十五个咨政大臣代表了很多的利益,如果超过半数同意,李贤是不会让反对的人发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