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官心民心(第2/3页)

更重要的是,六年了,当初录取吏员的考试也再未开展。

正当王阿井已经死了这条心,准备让王公允子承父业当个州郡兵,至少每年也有三石的军饷。

高澄突然颁发政令,废除九品中正制,以科举取人,如当年的考试将会恒定每三年一次。

只要通过州试考上举人就能为吏,通过京试考上进士便能做官。

不止如此,高澄还在各州县乡里推广蒙学,也让王公允在内的普通人家有了求学的去处。

这两项政令,让王阿井曾经放弃的心思,又活泛起来。

在张德兴的勤勉下,邺城不止州县学都已设立,更开设了许多所蒙学,王阿井家附近就有一所。

王阿井没有犹豫,用怀中的布换取了新币,在市集里为蒙学先生备好了肉干,还剩了一些钱币也全都兜在怀里带回家。

高澄特意做出规定,蒙学先生由国家供养,不需再另交学费,但还是做出规定,入学需送一条肉干以为束脩。

王阿井才进门,就在媳妇的催促下,带了七岁的王公允往蒙学校舍去。

向先生奉上束脩,也算真正拜入门下进学。

牵着王公允的手走出校舍,王阿井特意走到提学府衙外,语重心长道:

“公允,你名字的由来,我也说过许多次,是提学张官人所赐,张官人曾经也要靠务农为生,但他是读过书的,大将军当年开科考,他凭借自身学识做了官,你需知道,只要你用心读书,也能当上这样的大官。”

王公允点头,他将目光从父亲的脸庞转移至提学府的匾额,用稚嫩的童音说道:

“阿爷放心,我一定用心读书,将来做上大官,让你好好风光!”

王阿井揉搓着儿子的脑袋,笑道:

“真做了官,也要学张官人,做个好官。”

当即,王阿井又将张德兴这些年在均田使任上的辛劳告诉王公允。

“正是因为张官人一心为民,处事公允,才得了大将军的看重,如今邺城的渤海王府每月还要按时送两匹布去张官人府上,以嘉奖他的廉洁。”

“两匹布!那张官人是不是很有钱?”

王公允惊讶地问道。

王阿井笑道:

“张官人每月都将那两匹布换了米粮,接济贫苦。”

从小就聪明的王公允感叹道:

“那位张官人可真是一个好官。”

王阿井却摇头道:

“有了大将军,官场才能容下张官人这样的好官。”

“可是,我听说大将军贪财好色,不是好人。”

王公允疑惑道。

王阿井一听这话就激动了,高澄甚至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尊敬的人。

是他为自己发放军饷,为大家均分田地,更是他开设科举,推广文教,给了他们这些黔首出头的机会。

王阿井赶紧告诉儿子,所谓贪财好色都是那些士族豪门对大将军的污蔑。

他拿贪财举例子,告诉王公允,高澄搜刮钱财只是为了兴修校舍。

在父亲的敦敦教诲中,七岁的王公允满心都是对高澄的崇敬,虽然他们素未蒙面。

高澄并不知道远在邺城,自己还有这样一位死忠粉。

如果知道了,他非要问上一句,贪财好色,为什么只拿贪财举例!

其实王阿井并非特例,高澄执政以来,受他恩惠的民众数不胜数。

上有六镇鲜卑威慑,下有底层民众拥护,这也是他能够横行朝堂,肆意妄为的底气。

而如王阿井送子求学的事情,在东魏各地普遍发生,究其根源,首先是高澄为将士们发放军饷,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其次也是河南、河北安定多年,没有大规模天灾发生,而高澄均分田亩,恢复生产,也使得普通百姓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些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