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4/5页)

卓思衡要避免太子过早陷入进退维谷的泥淖。

要知道东宫开辟僚属也未必有官员愿意去,而被派去的也不知道安得是什么心。郑镜堂在甬道上的话卓思衡每每回想都觉得意味深长,或许这些人已经找好了后手,若是真的开宫自辟僚属,那太子岂不成了真正的靶子?任何人都可以将人安插其中,连皇帝也会更忌惮三分。

独善其身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以上三点,切记切记。”卓思衡握住太子的手叮嘱道,“虽要小心,但也不必过于担忧,殿下不是一个人面对未知的明日,你还有母后和妹妹,她们是你真正可以信任的人。而前朝不管遇到千难万险还有我在,我可以救你一次,就可以救你第二次,但是我希望这个第二次机会永远不要出现。”

卓思衡心理很矛盾,他即希望太子能有点安全感,所以才这样说,又怕太子安全感过了头,失了分寸和谨慎。

但好在太子是个稳重小心过分的个性,想来也不会太过冒进。

“记住了吗?”

好像在叮嘱小孩子似的。

卓思衡自己问完都忍不住在心底腹诽嘲讽自己的婆妈。

偏偏太子是个捧场的,不止点头,还特意说了一下:“记住了!”

“好,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像今天一样见面详谈,但只要你记住这三点,就如同我在你身边叮咛。”卓思衡替太子理了理衫袍的领口,双手重重拍在他肩上道,“好了,别不见人太久,回去照着我说得做,快走吧!”

太子当然是舍不得卓思衡的,一步三回头,最后还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成熟,咬牙痛快离去。

留卓思衡一个人靠在墙上,望着灰尘发愣。

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但他也是竭尽全力,做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他不像太子需要墨守自己的地位,他需要的是创造。

创造一个他和太子共同的未来。

卓思衡现在已经开始需要筹码进行这一场博弈,就像皇帝会为想要的权力营造其需要的政治氛围,卓思衡也是如此。

他们都要走一条很长的路去验证自己的未来尽头是否有明光迎接。

想至此处,原本的疑虑也变成笃定,他相信自己没有做出错误的选择。

……

此次国子监拟试后,国子监太学着实太平了,不过就算不太平,朝野内外也没工夫盯着他们。

这些日子最热闹的事是八地宗室藩王带着自己的世子入京,他们将自己的继承人引荐给皇帝,再由皇帝下诏走一遍程序,命宗正寺将几位世子记录在玉牒之上,视作今后藩地权力财富继承的凭证。

当然这也是为了彰显皇权可以决定藩地的主政人选。

这事儿虽然重大,可和卓思衡这种学政的官吏根本不挨边,所以当宗正寺来人通知他要去参加晚上款待藩王的宫宴时他都懵了。

“为什么圣上下诏命我前去?今日不是宗室与爵门共聚一堂么?我既没有爵位也非皇亲国戚,哪有面子承担这份荣光,还请大人提点一二。”卓思衡用谦卑的姿态来套宗正寺礼官的话。

果然,那人见皇帝眼下最器重的臣子如此知情识趣,卖他个面子总归没错,于是压低声音道:“卓司业无需惊忧,据我所知,是有两个藩王在封地闻听春坛归来的名士和学子们讲了国子监太学的学风,于是便动了想将世子送来学个几年的念头,圣上想着这是皇家的家事,但你又是外官,不好在朝堂上讨论,不如家宴上细细说来,看卓司业有何高见。”

“不敢说高见,若是要为圣上分忧,在下自当赴宴,多谢大人顷谈。”

送走宗正寺的礼官后,卓思衡一直在想,皇帝为什么要叫自己去?

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皇帝希望藩王都将世子送到国子监来□□育,这样手握他们的继承人,这些藩王也不会造次,会给皇帝极大的安全感。可是这点如果由皇帝亲自提出来,难免会被人议论苛待宗室,毕竟这些藩王和他的亲戚关系非常微妙,属于他的叔伯和堂兄弟辈分,处理不好非议若多,想来会有人闲话皇帝是为当年这些人没有支持他亲爹转而支持景宗在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