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如此兄弟(第2/6页)

民间的说法后来就越传越离谱了。一种说法是:康熙病中,“降旨召允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雍正)”。这话只能去哄小市民。隆科多是什么人?又不是曹操,一手遮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康熙要召谁,他哪里挡得住?康熙要传位给谁,他又哪里改得了?帝位的交接又不是做游戏,哪有预定的人不在场,就临时随便换一个“替补队员”的道理?这种说法,不但贬低了雍正,也小看了康熙。

另一种说法也只能去哄小市民。这种传言说,遗诏上原本是“传位十四子胤祯”(胤祯是允的另一个名字),但被雍正和隆科多篡改,改成“传位于四子胤禛”。这可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是“十四子”,一个是“四子”;一个是“胤祯”,一个是“胤禛”。祯改禛,十改于,确实便当。可惜造谣者不懂大清王朝规矩。依制度,皇子排行前,一定要加“皇”字。胤禛不能写作“四子”,而应写作“皇四子”。允祯也不能写作“十四子”,而应写作“皇十四子”。如果改“十”为“于”,则诏书就变成“传位皇于四子”了,根本不通。何况在清代正式文件中,“于”和“於”并不通用。传统诏书中只能用“於”,不能用“于”。更何况清代不是明代。传位诏书,除汉文文本外,还有满文文本。雍正也好,隆科多也好,即便改得了汉文文本,也改不了满文文本。

可见,雍正篡允之位而立,是无稽之谈。但皇位应传给允,却是不少人的看法。这样一来,允与雍正的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这个人,是很有些血气的。雍正说他“气傲心高”,确实不假。当年康熙训斥允禩,他都要出来打抱不平,现在自己的宝座被老哥抢了,自然更是浑身气都不打一处来。

于是他对雍正便十分无礼。康熙驾崩后,雍正下令允回京哭灵。雍正的用意,是要夺他的兵权,以免他在西北拥兵作乱。但孝子奔丧,天经地义,谁也反对不得。允到京后,先去拜谒大行皇帝(皇帝刚去世而未有谥号时称大行皇帝)梓宫(皇帝的灵柩),雍正也在场。然而允只哭老皇,不拜新君。雍正为了表示大度,也不愿在热丧之中即位之初就兄弟失和,造成不好的影响,便自己走上前去将就他,允毫无反应。站在旁边的蒙古侍卫拉锡出来打圆场,拉他去向皇帝行礼。他竟勃然大怒,责骂拉锡,还向雍正发难,说我是皇上亲弟弟,拉锡是个下贱的奴才。奴才对王爷动手动脚,成何体统!如我有不是处,请皇上处分。如我并无不是,请皇上杀了拉锡,以正国体。

这就是存心寻衅闹事了,雍正当然不能容忍。容忍了允,不但自己体面不存,国家的体统也不存。从西周到大清,传统中国是个礼治的国家,什么也大不过“礼”去。即便贵为天子,位居九重,也不能违礼。失礼就是失德。失德,则君失其国,臣失其爵。因此,雍正就毫不客气地取消了允的王爵。允这个王,原本是“假王”,要取消也很便当。但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