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此父子(第4/8页)

然而这个好人缘却害苦了他。

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废黜太子后,忽然又在十一月下令朝廷满汉大臣各自举荐太子,明令除大阿哥允禔外,诸皇子均可入选。康熙还表示,大家看中谁,就立谁。结果不出所料,“得票”最多的是允禩。谁知康熙皇帝翻脸不认人,不但没有立允禩为太子,反而下令彻查是谁带头拥立允禩的。群臣开始还互相包庇,但哪里顶得住康熙的凌厉攻势?最后都查出来了:为首的是议政大臣、大学士马齐,次为康熙的舅舅兼岳丈佟国维,此外还有王鸿绪等人。康熙毫不客气,将马齐夺职拘禁,其弟革退,责令王鸿绪退休。保举允禩的人,全都讨了个没趣。

康熙此举简直蛮不讲理,他不立允禩的理由也很牵强。一是说他没有行政经验,二是说他曾经犯过错误,三是说他生母出身卑贱。没有经验可以积累,犯过错误可以改正,生母出身不好也可以改变,只要宣布除其贱籍就行,何况她已封了良妃!看来,不愿意立允禩才是真实的原因。但不立允禩也罢,为什么要加害于拥立者?拥立者提名允禩,乃是奉旨举荐。旨意只说不得推荐允禔,没说不得推荐允禩。所以举荐允禩,并非违旨。臣子并未违旨,皇上却已食言。明明说“众意属谁,朕即从之”,现在众意均属允禩,为何不从?岂非出尔反尔,全然不顾君无戏言的原则?

现在看来,康熙此举,是有预谋的,目的则是引蛇出洞。看看允禩到底有多大势力多大能耐。康熙原本是喜欢允禩的,后来逐渐对允禩不满,尤其不满其收买人心。康熙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外,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这就使得一贯大权独揽惟我独尊的康熙极为恼怒,甚至扬言谁再敢说允禩一个好字,“朕即斩之”,因为“此权岂肯假诸人乎”!为了将允禩的真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也为了对允禩的势力进行一次火力侦察,康熙亲自策划导演了“推荐太子”这场戏,而且事先做了周密安排:一、祭告天地祖宗时,说“臣虽有众子,远不及臣(康熙对天地祖宗自称臣)”,实际暗示允禩也不合格;二、明令禁止诸皇子“邀结人心,树党相倾”,矛头所向十分明显;三、借一个名叫张明德的算命先生说允禩“后必大贵”一事,指斥允禩妄蓄大志,阴谋夺嫡,令将其锁拿,交部议处,实际上警示允禩,也警告“八爷党”。即便在举荐太子的前几天,康熙也一直在打招呼,在吹风。十月初一,他宣布:储君人选“朕心已有成算”,但不告诉大家,也不让任何人知道。十一月八日,他又说立谁为太子,“在朕裁夺”,全由他自己一人决定。有如此之多的铺垫,这才于十四日宣布举荐太子,而且同时下令马齐不得参预,意思实在再明白不过。可惜马齐等人利令智昏,硬是要把允禩送到火上去烤。康熙已经宣布他不准介入,他却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特地跑到内阁去制造舆论,说什么听说大家都举荐允禩呀!很显然是要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施加影响。鄂伦岱、阿灵阿、揆叙等人闹得更不像话。他们在自己手心写一个“八”字,见了朝臣就亮出来,等于是秘密串联了。这当然不能为康熙所容忍。其实,马齐等人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就不难明白康熙的用心。又是“已有成算”,又是“在朕裁夺”,明摆着根本无须朝臣举荐,还瞎起什么劲?何况,康熙同时还说了“八阿哥允禩向来奸诈”这句话,应该说是打足了招呼。

不过最后的结果仍使康熙大为震惊。他没想到允禩只是一个贝勒,势力就这么大。如果当了太子,那还得了!而马齐等人不顾自己一再暗示,顶风而上强行举荐允禩,简直无异于逼宫的军事演习。因此他说:“朕恐后日必有形同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者。”他表示:“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已耳。”康熙对允禩的猜忌防范到这个地步,根本就不可能传位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