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此父子(第2/8页)

曾静和张熙却受到大大的优待。他们不但没有被杀头,反而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官袍顶戴,在全国巡回演讲。因为他们都已“幡然悔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曾静先前写过《知新录》,攻击雍正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十大罪状。现在,他又写了《归仁说》,讲述了自己思想改造的过程,进行自我批判,歌颂圣朝恩德。雍正把曾静的《归仁说》连同本案的案情、口供和自己的上谕等材料编在一起,集成四卷十二万字的《大义觉迷录》,刊布全国,组织学习讨论。曾静和张熙,自然成了最好的讲解员。

雍正对自己的这一番处置颇为得意。他早就对宠臣鄂尔泰、田文镜说过:“遇此种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当然雍正的“料理”,也实在太“出奇”!一个在位的皇帝,居然要借“改造”好了的“反贼”之口,来为自己和自己的政权辩解,真是天下奇闻!

看来,雍正一定有自己的苦衷。

雍正确实有心病。其中之一,就是他的帝位多少有些来历不明。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雄主康熙大帝病逝于畅春园。他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也留下一个严峻的问题:谁来继承?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生前没有明说,只是对大臣们说,“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赔累尔诸臣也。”对此,朝臣们多有猜测,但似乎很少有人想到,这个“坚固可托”的人,竟会是四阿哥雍亲王胤禛。[5]

可以继承皇位的人原本很多。

按照多子多福的观念,康熙福气不小。他前前后后一共生了三十五个儿子。除掉早夭不叙齿(排行)的十一个,中途夭折的四个,也还有二十个。其中,最年长的允禔(音支,意思是安、福、喜)[6],康熙十一年生,五十一岁;最小的允祕(即秘,意思是神秘、深奥),康熙五十五年生,七岁。到康熙晚年,除二阿哥允礽(音仍,意思是福)是太子外,还有亲王三人:诚亲王三阿哥允祉(音止,意思是福、喜、赐福)、雍亲王四阿哥胤禛(音真,意思是以至真至诚感神而获福佑)、恒亲王五阿哥允祺(音其,意思是吉祥、安详)。郡王三人:直郡王大阿哥允禔,淳郡王七阿哥允祐(音佑,意思是神灵保佑),敦郡王十阿哥允䄉(音俄,意思是祭祀)。另外,八阿哥允禩(同祀)虽然是贝勒,但能力强,威望高,朝廷中拥护他的人多;十四阿哥允(音题,意思是福)虽然是贝子,但在外带兵打仗,有“大将军王”的头衔,威风也不小。这些人,都有资格承继大统,胤禛并不当然地就是下任皇帝。

当然的下任皇帝原本是允礽。允礽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也是康熙皇帝惟一的嫡子。皇后生下允礽就命丧黄泉,允礽则在出生的第二年即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就按照汉族王朝的传统礼法被立为太子,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第一次被废,整整当了三十三年太子。时间这么长,当然要出问题。一是他的性格变得乖张、残忍、贪婪、刚愎、骄奢淫逸,暴戾不仁;二是他对没完没了地当太子,已明显地表现出不耐烦,而且对康熙形成了威胁。康熙说:“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四十七年[7](公元1708年)夏,康熙出巡塞外,发现允礽竟每晚都在自己的帐篷外转悠,窥视父皇的动静。康熙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其锁拿,并宣布废掉了这个太子。

太子被废,储位空缺,多少有点资格的皇子都红了眼睛。其中,最迫不及待也跳得最高的是大阿哥允禔。他认为,既然嫡子被废,当然该立长子。所以,他恨不能置废太子于死地。允礽被废,康熙派他看守,他便把允礽看得死死的。允礽说:“父皇若说我别样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弑逆的事,我实无此心,须代我奏明。”允禔却断然拒绝,说是父皇有旨,你的话都不必上奏啦!这样完全不顾兄弟情分,就连一贯反对太子的九阿哥允禟(音唐,意思是福佑)都看不下去,胤禛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你不奏,我奏!事关重大,不能见死不救!允禔这才只好代奏。但他在弟兄们的眼里,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