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难以成功的事(第2/6页)

万历和申时行对海瑞的再次出山,肯定有所希冀。因为实在地讲,全国上下,像海瑞这样真正清廉的官员,恐怕真的没有几个了。因此他们希望海瑞能够成为一个榜样,一个楷模,至少能成为一个象征,一个点缀。关于这一点,申时行似乎很清醒。他给海瑞写信说:“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为阙典。”这意思很明显:老兄一直住在乡下,对朝廷和官场的情况并不甚了然。不过既然是政治清明的圣朝,也不能没有老兄这样的清官。潜台词其实也很清楚:做做摆设就好,别惹什么事了!

海瑞对自己的第三次复职也曾有过忧虑。他反复问自己:我出来以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呢?难道像汉朝的魏桓那样,说些“后官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之类无关痛痒的话么?多年的阅历,使他对前景已不存乐观。

然而海瑞毕竟是海瑞。尽管不抱太大的希望,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刮起了廉政旋风。除采取种种廉政措施外,他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皇帝。他给万历写信说:如果各省的巡抚都贪污,那贪污还禁得了吗?如果中央各部都勒索,勒索还止得住吗?如果天子脚下的是非对错都辨不明白,反腐倡廉还有希望吗?在这封奏折里,他还提出廉政要从皇帝做起,比如宫内该不该有那么多怨女(指宫女)和旷夫(指太监)。当然,他也没有放过那些贪官污吏。他提出,本朝开国年间之所以比较清廉,就因为用了重刑,贪赃枉法受贿八十贯,就要剥皮实草。如今要想真的肃清贪墨,也非用重典不可。

这封惹是生非的奏折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弹劾海瑞的奏折也再一次纷纷飞到御前。只不过这一回的攻击有了新花样:指斥海瑞是伪君子。

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的道德楷模海瑞,居然被指控为伪君子,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戏剧性的事情。同时它也说明,当时的道德已堕落到何种地步。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由三根支柱支撑起来的,这就是小农经济、孔孟之道和文官集团。小农经济是其经济基础,孔孟之道是其意识形态,文官集团则是其上层建筑的核心构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孔孟之道,因为无论是重农抑商,还是儒者治国,都包含在孔孟之道当中。孔孟之道的核心,是礼仪道德。因此,道德就成了帝国最重要的事情。它是立国之本,也是治国之道,不但可以指导行政,还可以代替行政。

有明一代的许多制度和政策,就是依照道德原则制定的。依照这个原则,文官对于民众,有两个作用或者说有两项任务,一是治理他们,二是教化他们。也就是说,文官不但是管理者,也是教育者,不但要执行国家的法令,还要宣传国家的精神。这就要求所有的文官,在理论上应该是道德的楷模,足以垂范小民、感化小民。如此,文官们当然只能领取微薄的薪水,过简朴的生活了。

然而这样一种理想化的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即便官员们都很廉洁,起码的生活水准和必要的官场体面也总得维持。何况低薪制度和官治体制(即“官本位”)也不相容。很难设想,在一个以“官”为“本位”的国度里,官员们竟然会是一副捉襟见肘的寒酸相。本来,正确的做法是“高薪养廉”,即一方面大量裁减冗员,另一方面大幅度提高官员的俸禄,同时禁绝一切“小费”,也不准公车私用、公费吃喝等。但这是做不到的。[11]首先没人敢提,因为“高薪”的方案,与前述道德原则不符,谁也不愿去背道德的罪名。其次,许多官员也不愿改变制度。因为薪水提得再高,也不会超过灰色收入。于是便只好对前面所说的“常例”睁眼闭眼,同时允许地方官的生活费、招待费、馈送上司的礼品费等等,均可以用公事的名义向地方摊派,或用公款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