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又来碰瓷标儿喊冤(第3/5页)

王亮果然被修《元史》诱惑到南京去了,朱标松了口气。

朱标在岸边大喊:“别回来啦!”

王亮站在船头挥袖子:“休想!”

同样站在岸上送别好友王亮,正抹着眼泪的赵老先生差点憋不住笑出来。

朱知省,送别呢,你们严肃点!看看气氛!

“赵老先生,你真不去南京?”朱标送别之后,再次问道,“以赵老先生的学识,修个《元史》绰绰有余。”

赵老先生笑道:“教书不比修史有趣得多。现在不用每日担心王公被你骂死,我更轻松了。”

朱标脸涨得通红:“我没有骂……辩论、辩论算什么骂,何况是王老先生自己来找我辩论!”

赵老先生笑得更大声。其他人也笑出了声。现场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这个时代没有鲁大爷的经典,每个时代都会有鲁大爷经典。

王亮都已经到了南京,与新的同僚们骂成一片时,山东知省还没和豪强士绅的代表商谈完毕。

朱标有点烦了。

他写信询问,才知道山东这群人请出了一个硬茬子,让欧阳衡难以招架。

不过欧阳衡还是顶住了,这群人不松口,他就用拖字诀一直耗着,现在对方终于有和解的迹象。

“山东曲阜啊。”朱标手中来自山东的信件不仅有欧阳衡送来的信,还有常葳送来的信。

常葳在江浙强硬推行井田制之后,就来到了山东。

山东已经推行过一次井田制,但因为倭寇横行和士绅顽固,现在有反复的迹象。

常遇春本来想亲自提刀杀到山东,但常葳以自己离得近,爹继续镇守西北,为甘宁等元朝残存势力较为顽固的地方分田为由,接过了常遇春的任务。

常葳信中所写的内容,也和山东曲阜有关。

这个孔家已经被历代统治者惯坏了,将曲阜当做国中国,完全把推行井田制的事不放在眼里。

哪怕“井田制”这个概念就是他们儒家的核心经济概念。

常葳探查了一番之后,气得想动刀子。但孔家特殊,她在信中请求朱标教导。

常葳大概是看到什么令她理性蒸发的事,虽然在信中没有明说,但她信中隐隐表现出愿意用这条命换孔家去死的意愿。

朱标不由嘟囔:“这丫头,还真是常叔叔的女儿,动不动就想拼命,能不能思想积极一点。”

朱标嘟囔归嘟囔,但也明白常葳为什么要下定这样的决心。

那毕竟是孔家啊。

不过孔家在宋朝才被封为“衍圣公”,还只是一个八品官。元朝为了控制文人,将“衍圣公”封为三品官,才把识时务为俊杰的衍圣公家族捧上“儒家象征”的神坛。以前文官们只尊孔,并不尊孔家。

大明皇帝这么多年都没册封他们,他们的声势正是最低的时候,是个取消儒教神牌的好时机。

朱标模糊记得网上谁说过,是明初洪武皇帝为了拉拢一直不理睬他的文人,才把孔家奉为“文官之首”讨好儒家?

还好那个洪武皇帝不是自己爹。

朱标虽有些担忧,但常葳这性格,她已经下定决心,想拦也拦不住,就只能让常葳背负这个骂名了。

撤掉儒教神牌后,儒教的信徒们一定会疯狂吧。希望自己的计谋能减轻一点常葳的压力。

朱标转了一下笔,甩了自己一脸墨汁。

他沉默地抹了一把脸。转笔的习惯真是不好改啊。

朱标洗完脸之后,接待了一个已经被他晾了许久的人。

南孔的代表,孔希友。

当朱标终于召见孔希友的时候,孔希友对儿子叹了口气,道:“不知道孔家是祸是福。”

他儿子孔佑和朱标同岁,正是年轻气盛时,不解道:“皇帝召见我们,又把我们丢给一个北直隶知省,这个知省还晾着我们,为何我们要受此屈辱?”

孔佑已经问过很多次,孔希友都沉默不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