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3/4页)

陈王的外家端国公府也参与到谋反中,除爵抄家,十二岁以上的斩,未满十二岁的罚为官奴。

镇国公府的嫡出二公子赵卓,身为城门校尉,掌管城门禁军,负责守卫京城,竟然带着城门禁军造反,跟着陈王屠了太子满门,夷三族。

大盛朝八位开国国公,经此叛乱,一下子便没了两位。

城门禁军这支军队直接除名,皇帝又从步兵禁军、仪仗亲卫军、虎贲等众军中调派亲信,担任城门十二卫将军,组建城门卫军。每个城门卫将军各掌一门,每位将军直接听从皇帝调令。

从京城以及附近郡县征召城门卫军,补充兵力。

连征兵带训练,忙碌了三个多月,城门卫军从北卫营、南卫营手里接过了京城防守职责,北卫营、南卫营撤回到城外的大营。

之后皇帝又连续几道诏令下达。

第一道诏令,是成国公世子赖瑭升任太尉的正式诏书。赖瑭卸下北卫营卫将军职务,从二品卫将军晋升为一品大将军,统领南卫营、北卫营,二营兵马。

第二道诏令,成国公三子赖琦,英勇善战,在城门突围战立下卓著功勋,封北卫营卫将军,统军八万。

第三道,成国公七子赖瑾,英勇战善,在城门突围战立下卓著功勋,封边郡郡守、镇边将军,统军两万。

赖琦从前来传旨的中郎将手里接过皇帝诏书,反复地看了又看,满脸的难以置信。他接管北卫营,北卫营十万兵变成八万了?那少下来人两万去哪?

他正在惊疑中,又听到中郎将宣读的封赖瑾的诏书,眼睛瞪得跟牛一样大,扭头朝赖瑾望去。

赖瑾整个人都无语了。他才十二岁,跟禁军打的时候,要不是底下的奴仆拼命护住他,他早没了。英勇善战?皇帝没毛病吧?边郡在哪?大盛朝三十六郡,有这么个地方吗?

他接过诏书,反复看了三遍,没错,就是这么写的!

三兄弟都接了诏书,中郎将客套了几句,便抱拳告辞,带着随从走人。

成国公示意他们兄弟几个书房说话,把世子夫人、赖瑗、赖琬也都叫上。离家远的两个孩子,就只能回头写信去告知他们。

赖瑾踏进书房,落坐,瞥见没外人,便直说了,“大哥,你这是兵权被架空了吧?”北卫营的兵归了三哥管,南卫营听英国公的,才不会听他大哥的。

老三赖琦说:“镇国公府就是嫡长子袭爵,嫡次子掌兵,老二掌了兵又想要爵,才听了陈王的。”皇帝居心不良,挑拨他们兄弟感情。“小七是嫡子,直接就给发配了。边郡没听过,边县倒是有一个。”

赖瑭说:“边县地处边陲,地广人稀,虽然只有一个小县的人口,占地却有数个郡之多。”

赖琦说:“得了吧,那是什么地?那地荒得连庄稼都种不活。就算要封郡守,清郡那么好的地儿,怎么不封给七弟?七弟流着沐家的血脉,他去掌清郡,多稳啊。”

成国公说:“想得挺美。有得封就不错了,轮得到你们挑肥捡瘦。你们出去打听打听,谁不羡慕成国公府满门显贵,你们四兄弟最差的都是郡守,掌一郡之地。阿瑶、阿瑗、阿琬亦都封了乡主。陛下三十多个儿女,公主们大多也只有一乡之地,只有是陈王因为是嫡皇子,封地是郡,其余的皇子,即便是亲王也只有一个县。”

赖琦满脸为难,“我哪带得了北卫营呀。”

成国公说:“你听你大哥的,有什么事,兄弟俩商量着来就是。”

他扭头看向赖瑾,“家里七个孩子,属你人最小,主意最大,之前一直把你拘在家里,就是怕你出去捅出大篓子。如今边郡远,折腾些亦是无防,你去练练手,若是不成,再想办法另谋出路。”

毕竟是最小的孩子,又是嫡子,名为封赏,实为发配,去那边远那么偏那么穷的地方,成国公是真的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