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4/8页)

只是很多人骤然得了富贵,被身边人一哄就开始忘了自己原本的身份,然后得意忘形了起来。

又多得是身边人心有妒忌,未必看得他们的好,这才揣着坏心思一再怂恿。

苏家一向是实诚人,才能养出沐瑶这样的女儿,平日安安分分的话,乾隆也不会意外。

他最意外的是,苏家心知自己不如其他人家的家底厚,不能给沐瑶很大的帮助,那么他们就开始努力起来,为乾隆分忧,也尝试着慢慢成为沐瑶身后的底气。

苏家的手段不算多高明和老练,更多的是赤子之心。

这心思让乾隆一目了然,不用多想都能猜出来,为的只是沐瑶了。

乾隆的指尖在桌案上点了点,苏家的想法很大胆,却是个不错的办法。

他在宫里,耳目再多也是有限的,消息不够灵通,就可能被朝臣们欺上瞒下了。

只是苏家打算以食肆作为锚点,分散在各地来搜集消息,想法是好的,瑕疵也很多。

比如搜集消息的人并非专业的,不懂过滤有用没用的消息,全部一股脑记录下来,然后通通递上来,还要人分辨真伪不说,也是个极大的工作量。

再就是消息递上来,在京城还好,苏家人能让心腹跟乾隆的人接头送上,在外地送过来,若是中途被人发现,或者截胡了消息呢?

这些苏家自然没想得那么周全,只是一门心思盼着能用这个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也算是给乾隆分忧了。

毕竟最近乾隆烦恼的就是此事,京城也闹得沸沸扬扬,苏家那边不可能没听说这个消息,于是虽然办法还没想周全,却还是赶紧给乾隆递消息进来。

这些消息确实能用,乾隆看过后,上三旗这些田地的事,因着上面还隐晦提起了地名,找起来就简单多了。

只要找到一个,就能牵扯出一大片来。

至于后边的,乾隆感觉就更有意思了。

这是理亲王家的下人,兜里有点钱就去食肆的包间,请几个友人用餐。

友人们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对方越发得意,闲谈间还说了庄亲王到理亲王府做客之事。

倒没做什么,只在湖边吟诗画画,互相品鉴一番,用过饭就各自散去了。

理亲王几次三番去请,庄亲王也只去了那么一次,下人自然吹嘘了一番,觉得自家主子了不起的。

乾隆正因为若水的话查庄亲王和理亲王之间的事,粘杆处的人派出去不少,得到的消息跟这个差不多。

看来去食肆的人非富即贵,要么就是这些勋贵家的心腹下人,确实是消息灵通之地。

就是要怎么利用好这个地方,乾隆还得稍微琢磨一番才是。

他更倾向于在每家食肆都派上一个暗探或者死士,他们是专业的,耳目灵通,更清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什么能够过滤掉,搜集消息能够事半功倍。

就不知道苏家人愿不愿意让乾隆掺和进去,毕竟把食肆这个消息网的事交出去,跟苏家的关系就不是很大了,算是功劳,却不如拿在手里的一个长远的大功劳了。

乾隆派人发信给苏鸣凤,让他答复之余,也溜溜达达去了景仁宫见沐瑶。

他挥手让宫人都退下去,就跟沐瑶提起苏鸣凤的消息网来。

乾隆知道苏家很多事都没瞒着沐瑶,觉得她不该是深宫里耳朵完全被捂着的女子,而是该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多一点,也不至于遇事就手足无措,或者从别人那里得知家里的消息。

尤其沐瑶十分赞同苏家开分店的做法,只是没想到那么深。

被乾隆一说,沐瑶不由惊讶,苏鸣凤的志向还真是远大,居然打算造一个消息网出来!

还别说,谁先得到第一手的消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这件事乾隆不可能不心动。

至于乾隆打算派自己人去分店搜集消息,直接私下奖赏苏家一回,这事收归他管,沐瑶简直不要太赞成了,笑着就道:“这敢情好,二哥只是个想法,并不十分周到。若是皇上接手,这事不但成了,还能事半功倍,二哥只怕毫不犹豫就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