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第3/4页)

到了近处宋妙仙能直呼她的真名了,淌着欢喜的泪水扑上前抱住她。

柳竹秋也紧紧抱住义姐,这些天精神完全不敢松懈,反而淡化了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危机感,直到与亲友们重逢才体会到劫后余生的喜悦。

瑞福沿着主人走过的路径跳到对岸,刚站稳苏韵已迎上来。

看到他欣慰温柔,笑而不语的样子,她的心跳登时快了好几拍,难为情地转身躲避。

柳竹秋松开宋妙仙,为彼此擦着泪水,问他们怎会来此。

宋妙仙像怕她突然消失似的,说话时一直抓住她的袖子。

那天白秀英送信到锦云楼,通知宋妙仙柳竹秋于乱军中走失。随后京城里的人都传言温霄寒已死。

宋妙仙悲痛万分,却不肯就此相信,跟老鸨崔六娘告了假,想去隆庆州寻人。

彩玲不放心,死活要跟着她,说:“姑娘脚小走不了远路,遇上贼兵如何是好?我力气大,跑得也快,有危险还能背着你逃跑。”

二人争辩一夜,天亮后到底结伴启程,先是雇了辆马车赶路,谁知刚过昌平州就撞上官军流寇混战,道路受阻,行人奔散,车夫也丢下她们跑路了。

她们只好扔掉大件的行李,只带一点细软出逃。

彩玲背着宋妙仙走了三四里便累瘫了,以为会在兵荒马乱中丧命,幸被苏韵所救。

苏韵和宋妙仙一个是名伶一个是名妓,过去时常同在欢场中献艺,相互认识。巧的是这次二人出城的目的也相同。

苏韵收到温霄寒和瑞福主仆罹难的噩耗,坚持认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瞒着文小青,只带两名仆人骑马赶往隆庆州。

他与宋妙仙差不多同时遭遇兵阻,在混乱中与仆人们失散,意外地救下她和彩玲。

后来他们跟着人群避险,被贼兵和胡乱杀人的官军追赶,辨不清方向,数日苦行竟渐渐越过棋盘山走到京城西北一百多里外的村落。

那里的几个村子已被流寇践踏,村民大多外逃,扔下一群无依无靠的幼童。

“天寒地冻的,这些孩子无人照管定会饿死,我和韵之商量带他们逃难。饿了就向路上的乡民买吃的,一两银子才换得到一斤面饼,今天算下来已是第三天。我们的盘缠昨天就花光了,亏得韵之肯拉下脸陪我到人多的地方卖唱换食物,否则真要挨饿呢。”

宋妙仙话家常似的含笑道出这些坎坷,丝毫不以为苦。苏韵也是,说还好路上出现那一连串波折,否则见不到柳竹秋和瑞福。

他们都是外柔内刚的人杰,柳竹秋感动敬服,洒泪揖拜道:“我柳竹秋能遇上二位这样的知己,真不枉此生。”

又向瑞福玩笑:“韵之为寻妻不惧险阻,颠沛流离,可谓当代徐德言②。这下你该相信我举的媒不错了吧。”

瑞福羞得浑身冒烟,满脸通红地跑回对岸。

井镖头等人隔岸观察半晌,好奇问她那些是什么人。

瑞福说:“那位姑娘姓宋,是我家大人在京里的红颜知己。”

井镖头又问起苏韵,瑞福先是犯窘支吾,猛地回过神来,大声说:“他是我家大人的小舅子,你们待会儿就叫他苏老板吧。”

柳竹秋见井镖头和瑞福说话,估计他们等急了,忙背着宋妙仙渡河,再在同伴们帮助下将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抱过来,最后将苏韵的马也牵过来,继续给宋妙仙当坐骑,带他们一块儿赶路。

那些孩子都出自穷苦人家,大多生来便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跟随宋妙仙和苏韵流浪反而能吃到饱饭,看他们比父母还亲,情愿不要大人背抱,也要紧紧跟在二人身边。

柳竹秋看孩子里年纪最大的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问他叫什么名字。

少年怕生,低头往苏韵身后躲。苏韵介绍:“他姓曾,名叫豹儿,花豹的豹。”

柳竹秋笑道:“起这名是因为这孩子跑得很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