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4/7页)

在沈括的实验室里午睡一会儿后,苏轼他们这才回到翰林院。

等到下午,赵旸会派元松和元柏给苏轼和沈括他们送点心和茶。

因为宫中的点心好吃,茶好喝,苏轼和苏辙他们兄弟俩完全不想去外地任职。他们想一辈子留在汴京城里,哪怕一辈子留在翰林院,他们也愿意。

狄青来到汴京城后,就整日闭门不见客,也不去拜访其他人。每天从宫里回来后,就窝在家里。

文臣们想要寻他的错处,一时半会儿还寻不到,就把主意打到狄青的家眷上或者家仆上。

赵旸曾经跟狄青说过,让他约束他家里的每个人,千万不能让文臣们抓到他家里人把柄,不然他就会被文臣们群攻。

狄青心里清楚,对家里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允许他们做错事。

文臣们见狄青的家仆也老老实实,一时间很气,只能以后再寻。

早朝上,狄青就摆出一副虚心听讲的模样。下了朝,去了御书院,他就和包拯跟韩琦来往。至于其他人,他的态度非常客气,但是也非常疏离。

多亏了包拯和韩琦帮忙,不然狄青还不知道被文臣们坑多少次。

天气渐渐转冷,朝中最近没有什么大事情,朝堂上一片祥和。

赵旸最近在忙着修定永河的事情。虽然他不能亲自去现场勘察,但是宋仁宗派去的人,把定永河的情况调查的一清二楚。

如今,秋收已经结束。冬天快要来了,定永河很快就会结冰。

赵旸决定在定永河结冰前治水。虽说河水冻住了好修理,但是同时土也被冻住了。冻住的土,可不好挖,所以要在结冰前治水。

定永河的情况和后世的永定河的情况一样。赵旸把高斌的治水方式和后世的治水方式结合在一起,然后派人去修建定永河。

深秋的定永河的河水水位很低,这个时候修建它最为合适。不过,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赵旸在早朝上提出修河的时候,不少大臣反对。后来,赵旸就跟大臣们仔细地说了说,每次定永河出事的损失有多少。

定永河出事的损失可比修建定永河的费用高,而且还高好几倍。大臣们听到这个数据,就不再反对修理定永河。

修建定永河一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赵旸派了皇城司的工匠和工部的工匠一起去修建。有皇城司的人在,工部的人是不敢偷懒的。

安排好修建定永河一事后,赵旸又搞起了火炕。

身为北方人,冬天不能睡在炕上真的太难受了。

因为宫中有火地,其实就是地暖。赵旸这些年也没有想到炕。

前几日,他去太阳学堂教书。柳七问他能不能弄些炭火来。他年纪大了,晚上一个人睡觉会很冷。如果有炭火的话,他晚上能睡一个好觉。当然,学堂里也得有炭火,这样孩子们就冻不着。

听到柳七这么说,赵旸这才发现大宋还没有炕,决定把炕弄出来。

炕,其实很好弄。

他跟皇城司的工匠说了炕怎么弄了后,没过几天就被成功地弄了出来。

弄出炕后,不管是皇宫,还是平民老百姓家里都在盖建炕。

炕还便宜,就算是普通人家也能建。

柳七得知是太子殿下弄出来的炕,他嘴里一直夸赞太子殿下仁德。

因为炕一事,赵旸又在民间火了。现在,老百姓提到太子殿下都会说太子殿下聪明,还称赞太子殿下仁德。有的更夸张,直接说赵旸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对于这些夸张的赞扬,赵旸听了后就笑笑,并没有当真。

因为有了炕,整个汴京城,甚至其他地方的人都能在冬天睡一个暖和的觉。

赵旸还派人给救济院弄了炕,这样救济院里的老人和孩子们就不冷了。

这两日,汴京城里下起了大雪,气温陡然下降了很多。冷风吹在脸上,就像是被刀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