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第3/6页)

宋恂将省外贸局发过来的资料内容,详细地讲了讲,又说了目前国际市场上这种人造皮革箱的走俏形势。

“不过,市场这个东西还挺不好掌握的。我最近还接触了另外一家工厂,就是在纸箱厂对面的市第三线厂,他们几乎每年都在追赶国际市场的潮流,但是市场变得太快了,前两年还受人热捧的产品,今年就没人要了,连收购计划都没有。很多产品能在咱们国内流行好几年甚至十几年,但是到了国际市场上可能不出一年就无人问津了。”

“纸箱厂和第三线厂的情况其实有相似的地方,他们现在最紧要的是赶紧赚钱,给工人们发工资,但是搞外贸的话,回款是很慢的,解决不了他们当前的问题。还是得先以内贸为主,兼顾外贸。”

袁正清点点头,转而说:“你现在都当副局长了,怎么还在做这么具体的事务?既然当了领导,就不能只是埋头做事了,还得抬头看看路。一些琐碎的事情可以交给下面的同志去做,你要掌握好大的方向。”

宋恂跟他讲了局里正在动员所有同志积极寻找新的外贸增长点,人手不足的情况。

“再说,纸箱厂的业务放在全地区,也不是什么大事吧,您还不是亲自去厂里做调研!”

袁正清叹口气,摇头道:“其时维艰,其事也难啊。”

宋恂闻言一怔,赶紧问:“是出什么事了嘛?”

双胞胎乖乖地捧着茶缸喝汽水,竖着耳朵听爸爸跟袁爷爷说话,这会儿齐齐将视线转向袁爷爷,好奇地望着他。

给他们一人夹了一块香酥里脊,袁正清说:“纸箱厂的问题不是个例,全地区像纸箱厂这样管理混乱,人浮于事,效益差到濒临倒闭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有很多。我上个礼拜刚去省里开会,会议内容马上就会公布,我先跟你说说也没什么。全省范围内,将会清退一批国有企业的临时工,为企业减负。我在省城开会的时候,还犯愁不知要亲手砸了多少人的饭碗,没想到刚回到地区,就听说了纸箱厂被清退的临时工来地委请愿的事。”

“您想把纸箱厂当作一个为国有企业转型的试点?”

袁正清轻点了点头说:“清退临时工为企业减负,说起来简单。但现在的政策又不像十几年前,那会儿老百姓要是没有工作,还可以挑个扁担去集市上卖点小玩意。无论买卖大小,最起码能够糊口。我们要是真的把临时工全部清退了,届时没有工资收入,又没有其他可以养家的手段,你让这些人怎么生活?将这么一大批无业人员撒手放出去,是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那您的工作量可不小,给企业转型,可不容易。”

“给企业转型不容易,但是可以先从容易的转产开始。只要企业效益上去了,临时工自然就能有一碗饭吃。虽然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最起码在我的任上先稳定住局面吧。”

老袁深觉如今的工作比过去难做,他其实非常想将主要精力放在国有企业的转型上,但是当下的形势又不允许他操之过急。

地委已经按照上级要求逐步开展清查工作了,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情况被报上来,他有时候不耐烦听这些,恨不得不当这个书记了。

他这个年纪顶多再干两三年就要退休了,要是不能干些实事,让他整天在这些不知所谓的事务里打转,还不如回家抱孙子呢。

老袁很愿意听宋恂讲的外贸局的工作,喝了两口酒后,又很感兴趣地询问他打算如何解决线厂的问题。

“我去他们厂的生产车间看过了,也跟市纺织局的同志确认过,利用他们现有的这批设备,可以加工出口用帆布。不过,咱们地区今年的外贸任务中并没有帆布这一项,所以我想让他们厂跟省城轻化工进出口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出口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