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五十六(第3/5页)

“当然是?”秦王问。

赵维桢选择闭口不言。

话都到嘴边了,又噎了回去,放眼天下,也没个臣子敢在秦王面前这般做。

秦王稷不仅不生气,反而被逗乐了:“孟隗有策,却要藏着掖着,可是觉得秦国不配?”

“王上,臣不是不说。”赵维桢回答:“是不能用。”

其实是赵维桢不敢。

眼下中原还没统一呢,这其中的每个方案,都动摇了秦国强大的根本。

除非她疯了,不然谁会全部叨叨出来啊!

赵维桢在心底疯狂腹诽:再怎么敢讲敢说希望小嬴政照盘全收并且改善发扬,那也得有命在吧。

秦王:“哦?不能用之策,怎能称之为有策?”

赵维桢:“当下不能用,不代表未来不能用。”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各国改革,基本上都逐渐抛弃了奴隶制。

但在小嬴政确立封建专()制制度之前,这些就是没用。所以赵维桢觉得,自己也不算说了假话。

“而且,臣也不知道怎么用。”赵维桢又说。

这也是实话。

未来的秦始皇,该做的都做了,却因走得太快,反而导致了秦国的灭亡。可又该如何正确地走慢一些?

后世汉景帝削藩,引起割据势力反抗,来了个“清君侧”。那放秦国,谁又能当秦国的晁错?

历来变革,都面临着风险。

赵维桢也不知道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她言语真诚,秦王也能看得出来赵维桢并非刻意藏着,她说的都是实话。

只是身为国君,听到臣子这么说,还是有些遗憾。

“寡人还以为,孟隗能如商君一般,拿出一套完整的法子来呢。”秦王摇了摇头。

这次赵维桢是真的流下冷汗:“……王上也太抬举孟隗了!”

不过,这么一说,她也暗地松了口气。

谁能商鞅比啊?秦王也明白很难再出一个商鞅,如此说,也仅是表达国君的期盼而已。

“都说了孟隗没什么新东西。”

赵维桢嘀咕:“非得要臣说。下次孟隗就叫掌柜看好门前人往,王上再来,我就躲出去。”

说到这里,便又是恢复到日常玩笑般的语气。

君臣对话,回到了祖孙调侃模式。

秦王乐得往后一仰:“好啊,那你日后上朝也别插嘴,寡人看你这心直口快的小妇人忍不忍得住。”

调侃之余,老人也能分辨得出孟隗有些压力。

他也不忘称赞道:“虽无良策,却也是看到问题。秦廷臣工数不胜数,哪个敢如此同寡人直说秦律需修补?当年商君变法,据说一个两个反对声要掀翻屋顶,如今到好,各个只图眼前私利,若是再改,于他们来说没好处,便想着维持现状,没点眼光。”

赵维桢一番话,多少还是说进秦王心坎里的。

作为国君,他不在乎臣工大胆,怕的就是他们扣扣索索,想着赚自己的就成,不愿意说出有用的话语。

一众群臣没人说,却让一名女子说完了。

秦王一想,觉得嘲讽,又有些感慨。

幸好孟隗最终来秦,而非留在邯郸。秦王念及几年前的事情,又不由得感叹:“当年子楚为秦质赵,要是寡人事先得知,肯定也要安排一番。”

赵维桢有些茫然:“王上是指?”

秦王:“安排安排,子楚也是有机会娶你的。”

赵维桢:“……”

合适吗这!

从廉颇将军到平原君,如今再添上一个大魔王,各个都打她婚事的主意。虽然赵维桢明白在当下婚姻是除却血脉之外最稳固的联盟,但一个两个都这么想,搞得赵维桢哭笑不得。

“可是孟隗挺满意现在的婚事。”

赵维桢笑道:“绝非置喙子楚公子,只是若非吕不韦,孟隗恐怕无法坐在王上对面,与王上交谈。”

因为吕不韦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所以他不在乎世俗看法,也从不会轻视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