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五十六(第2/5页)

嬴政:“关外……不行。”

刚一开口,小嬴政的表情立刻肃穆起来,自行否决:“若是赶去关外,会给戎狄借题发挥的机会。”

可是留在中原,岂不是等他们卷土重来?

小嬴政左右想不出个解决法子,又开始脑袋冒烟了。

即使过去五年,嬴政从那个脸蛋圆润的小豆丁长成稳重却朝气的小学生,这个一沉思起来就拧着眉头、抿着嘴,一副大事不好的模样还是没变。

赵维桢看着可爱,又觉得好笑。

只能说,还好现在的小嬴政没张口就说把不服他的人全杀了吧!

“公子别急。”

她宽慰道:“我们不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简单分析而言,统一之后会与列国王室、公卿产生矛盾——”

“矛盾?”嬴政歪头。

“呃。”

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中的典故,这会儿还没有呢。

如今赵维桢已经习惯了各种词汇“穿越”问题,她面不改色心不跳:“就是利益冲突的意思。群雄割据之时,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在于外部;倘若秦国一统,而冲突则转至家国内部。因而才会出现政公子苦恼的问题。”

“孟隗侃侃之言,均是落在总结。”

待到此时,秦王才慢吞吞开口:“却无解决之策。”

赵维桢苦笑几声。

“都说了臣确实没什么新意。”她半是自谦,半是嘀咕:“不过,王上且看。既是眼下冲突清晰,而商君之法,却是解决不了冲突,秦国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秦王顿时了然。

老人又是笑出声:所以她弯弯绕绕说了一大堆,就是为了一件事。

“孟隗的意思,可是又要变法?”秦王问。

“变是要变的,却不用伤筋动骨。”赵维桢说:“比起变法,臣更愿称之为修补。”

“从何修补?”

“何处不管用,便修补何处。”

赵维桢认真道:“以政以治,秦律的目的在于战而非和,要改。以人以产,打了几百年,列国百姓苦不堪言,得让他们吃饱肚子,因而生产制度,也得改。以思想学说,一统之后,以法治国仍然可用,但需要综合各方面考量,更是要改。”

秦王稷微微前倾身体,既像是感兴趣,又像是在威胁。

“孟隗说的,既有法家思想,亦有儒生学说。”老秦王道。

“……”

老实说,秦王摆出这般姿态,威慑力是真的很强。

他已经坐在王位上半个世纪了,放眼各国,没有一个国君比嬴稷更懂得如何做一个王。

纵然秦王不着冕旒,不着朝服,他亦不如头两次见面般坐在遥不可及的王位上,甚至因为年迈和病重,身形形销骨立。可当他摆出这般姿态,仍然让赵维桢感受到了压迫感。

拿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高中时作弊被校长亲自抓的那种感觉,再乘以十。

但赵维桢不怕,她也不能怕。

她缓缓吐出一口气,依旧是保持着笑意。

“孝公颁布《求贤令》时,可没指定是哪一家。”赵维桢笑着回应:“据说商君见孝公时,可是见了三次,二人才投缘。第一次商君讲史,第二次商君讲仁,第三次才拿出《法经》来,得以重用。”

战国末期的策士,基本都是如此。能得国君重用、能为投靠的国家做实事,就用哪家的方案。

赵维桢觉得倒是挺现实的。

“秦国向来注重实用,臣也这么觉得:有用就行,管他是哪家的?”她说。

“那孟隗觉得,既要修补,这次又该用哪家、如何修补?”秦王问。

“当然是——”

后面的话,赵维桢一个急刹车,没说出口。

要说办法,当然有了!

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改世官制为察举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等等等等。

一系列方案,赵维桢都能拿得出来——想不出新法子,她照搬后世智慧还不行么。无法太过超前,两汉的生产力总是与当下最为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