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魂七魄”是哪三魂哪七魄

道家有“三魂七魄”之说,后来沿用为民间的日常俗语,比如形容一个人遇到极其恐怖的事情时,三魂七魄都吓丢了。那么,到底是哪“三魂”哪“七魄”呢?

《说文解字》:“魂,阳气也。”“魄,阴神也。”《左传·昭公七年》说得更清楚:“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意思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了“魄”,有了“魄”之后才有“魂”;“魄”相当于人的形体,而“魂”相当于人的精气。

“三魂”和“七魄”在北宋时期编成的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中阐述得最清楚。

“三魂”是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之光:“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更进一步的解释是:“第一魂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欲与生人,延益寿算,绝秽乱之想,久居人身中,则生道备矣;第二魂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摇役百神,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第三魂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秽乱昏暗,耽著睡眠。”每天早晚要三呼“三魂”三遍。

“七魄”是人身体中的“浊鬼”,即影响人向更高层次升华的拖累,所谓臭皮囊是也。“其第一魄名尸狗,其第二魄名伏矢,其第三魄名雀阴,其第四魄名吞贼,其第五魄名非毒,其第六魄名除秽,其第七魄名臭肺。”从名字上就可以想像出这七种“浊鬼”的可怕面目,因此也要经常呼“七魄”之名,以使“七魄和柔,与我相安,不得妄动”。

这就是“三魂七魄”的具体名称。道家的著名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灵地祇,皆可接见,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如果“三魂七魄”都被吓丢了的话,那就欲通神而不可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