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第3/8页)

李谈看到这里颇有些无奈,虽然你没写信,但是弄那么一个小箱子放藏宝图,上面还用十分珍贵的连环锁,傻子都知道这箱子里面的东西必然不简单。

不过杨贵妃到底涉世未深,她两世加起来都一直在宫里打转,而皇宫内部的生活也是超级简单——别人想跟她斗都没有那个条件,毕竟她受宠。

所以这大概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了。

至于这些珠宝,这还要归功于李谈自己,毕竟当初是他一而再再而三提醒杨贵妃安史之乱或许并不能躲过。

杨贵妃虽然一直觉得不太可能还会让安禄山有这种机会,但还是决定防一手,是以当初她秘密选了一个地方,然后找下人将自己的财物一点点运出去藏了起来。

要知道杨贵妃手上那好东西是真的多,这些珠宝只是她半年时间的积累。

信中杨贵妃还挺遗憾,觉得若是她早听从李谈的话,早早就开始积累,说不定比这还多。

李谈不由得咋舌,这还少吗?

清空将那些珠宝入库之后就做了统计,将厚厚的一份单子放在了他的书案上。

据他粗略估算,这些珠宝如果全部充作军费的话,能够维持非战时他手下全部军队一年半到两年的消耗。

注意这所有的军队,其中自然也包括河西和陇右两个地方的军队,这可是近五万人的规模。

如果是作战时期的话至少也能坚持半年。

别看杨贵妃存的东西似乎不多,然而能入她的眼的那都是精品,上好的玉璧,就连李谈也就只有那么一两块那种玉璧,她直接存了一箱子。

每次一想到那箱子玉璧,李谈就特别理解那些仇富的人。

杨贵妃在信的末尾还十分得意的告诉他,那些为她掩埋这些宝藏的人她都已经处理掉了,不会有人再知道这份宝藏的存在。

李谈:……

就算知道也无所谓,这份宝藏都到他手里了,除非有人能够突破宁王府的重重封锁跑来夺走这些东西。

要知道他入京之后还老老实实住在自己的王府,只有一小半的原因是不想给人留下口舌把柄,另外一大部分的原因则是皇宫都不如他的王府安全。

不过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原因,还都在称赞李谈遵守礼仪,这也是那些读书人愿意为他站台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这封信倒是没有其他重要事情,李谈将书信放在一边,开始拿起王祭酒给的名单。

他粗略扫了一眼,有好几个人的名字他还算熟悉,毕竟当初他也是当过老师的人,虽然不是正式博士,但对那些学子还是有印象的。

同样他的那些同窗也都不见,也不知道都去哪儿了,想到这里李谈觉得应该将杨家人全都被杀的事情告诉杨贵妃,虽然杨贵妃可能早就已经知道了。

不过杨家人也不算死绝,他们当初做的最对的事情大概就是让杨昢跟着李谈走,而李谈这次回长安,就是怕出事情所以根本没有让杨昢跟过来。

好歹也给杨家留下了一根独苗,只不过可以想象得到,将来杨昢想要过得好恐怕很难。

至于依靠杨贵妃……过不了多久,连李隆基都会被退位,杨贵妃到时候就是太上皇的妃子,杨昢想要依靠她起家只怕不容易。

只怕到时候李谈还是要帮他一把,毕竟他跟杨家别的人不是很熟悉,对于他们的死也比较无动于衷,但是杨昢跟他关系还是不错的。

而且杨昢本身性情并不坏,倒也值得帮一帮。

李谈给杨贵妃写了一封信之后,就准备去询问一下纪合考题什么的……准备好了吗?

他这里先生已经都准备好了,最好是早点招人早点开课,这样李谈也可以早点给这些人发俸禄,不至于让他们依旧艰难度日。

纪合最近忙的焦头烂额,随着长安恢复生机,京兆尹的事情越来越多,最主要是如今长安鱼龙混杂,还有好多人没有了户籍,他又开始重整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