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第6/7页)

黎市长点头,重点翻辰山县养猪场的数据,从这份数据上来看,辰山县养猪场比较保守,目前记录的这批用饲料喂养的小猪共计20头,从喂饲料开始,小猪的体重增加很明显,一天大概在一斤左右,也就是说,一头两百斤的大肥猪,大概半年左右就可以出栏了。这比以前的喂养方式确实缩短了不少时间。

余思雅见他翻到第二页继续解释道:“黎市长,咱们的猪饲料有两种,前期是适合小猪生长的饲料,等小猪达到六七十斤后,可以换更高效的饲料,一天能长一斤多的肉。我们饲料厂的试验数据里面都有记载。”

黎市长又翻开先前那份资料,详细地看了一遍。

期间余思雅和梅书记都没说话,静静地喝茶。

半晌,黎市长放下了资料,拿起桌子上日记本晃了晃:“这是什么,也是给我看的吗?”

余思雅笑道:“这是我做的计划书,关于大力推广饲料养殖和发展养猪业的可行性报告,以及前景展望和经济效益预期。”

黎市长感叹:“小余同志这是不打无准备的仗啊!”

边感慨边翻开了计划书。

计划书里确实例得非常详实,连每头猪大致需要喂养的饲料成本,因此产生的费用和节省的粮食成本等等,都算出来了,而且有理有据,让人没法挑剔。

再看前景展望,黎市长忍不住看了一眼余思雅:“小余同志,你这上面没开玩笑?三年后,咱们丰宁市要养一百万头猪?”

余思雅认真点头:“我觉得这个计划可行!”

黎市长指了指办公室墙上挂的地图:“小余同志,你知道咱们市总共有多少人口吗?”

不等余思雅回答,黎市长自己说出了答案:“丰宁市目前总计有人口大约65万,包括了所属农村地区,不只是城市人口。如果再加上下属的四个县,总计人口也只有两百多万人!你这差不多等于两个人就养一头猪啊!”

余思雅笑道:“黎市长,养猪场的同志,一个人养几十头猪,两个人养一头困难吗?”

既然,黎市长用地图说话,余思雅也站了起来,指着地图上的标记说:“黎市长,咱们丰宁市先天条件不足,辖区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地很少,虽是以农业为主,但却没有农业发展的便利条件。”

看看我国的主要产量区就知道了,基本都被几大平原包了,山地、丘陵、高原多的地方,自古以来就不是粮食主产区。

黎市长点头。

余思雅接着说:“而且咱们市也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以来的重点工程项目就没一个落在咱们市的。咱们市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工业发展也非常落后,基础建设更是一塌糊涂。这样的底子,不发展养殖业发展什么呢?咱们市的优点就是人多,而且人民勤劳,这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黎市长,你往下看我的计划书。”

黎市长翻了翻,又看到一个新鲜的名词:“养猪合作社?”

余思雅笑着点头:“没错,黎市长,咱们可以开展养猪合作社,以公社或是几个公社联合起来,某一片区域为单位,建立合作社,将全市划分为不同的养猪合作社,既能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销售降低成本和物流、交通的开支,同时能够建立完善的防疫机制,每个区域都配上一两名有经验的兽医和技术人员,科学指导农民养猪,提高养猪的效益与产出。”

养殖业最怕的就是疾病和市场行情的波动,当然目前来说,猪肉还属于需要票才能买到的东西,走俏货,跟市场不搭边。而且目前国内市场对猪肉的一直是供小于求,而且这个阶段还要持续很多年。

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防疫,减少生猪生病和死亡的概率,同时提高生猪的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成本。

现在农民也养猪,但喂养方式太落后,导致猪的生长速度太慢,一头猪养一年拉高了成本,加上不允许农民私自出售,只能卖到肉联厂之类的,统一宰杀贩卖,将价格压得比较低廉,以至于农民很难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