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窑变风波(第2/6页)

在北方,则将原先故元移民从沙漠迁徙到了北直隶和北方农村,尤其是山东,河南等地区,已经成为了北方产粮的主要区域。

靖难之役后,永乐大帝朱棣更是强迫苏州、浙东等三千余富户和农民搬入北直隶,填充京师附近的广袤农田。

到了前朝的天顺年间,北方的粮食产量虽然不能和一年两熟乃至三熟的南方产区媲美,但也有相当的规模了。更不要说各个边镇还有军队屯田和盐商们在那边开荒的商屯。

北方农业发展,对于“天子守国门”的京城来说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在这两年愈演愈烈的京师粮价飙升的情况下,反过来看,似乎得到利益的并不是北方的农民,反倒是北直隶那些大的粮商了……

北方的粮食同样也是通过大运河从北往南运到京师。不过不同于由南向北的商路,通常粮食在运到天津港后就会通过陆路进入北京。

所以运河堵塞,对北方的粮商来说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影响。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就不是我们此次南下巡查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万达将水碗放回桌子上。

“看来运河下游的清淤和修闸势在必行。不然涨价的可不止是粮食那么简单了。茶叶,陶瓷,布匹,丝绸,这些所有南方的特产如果真的必须要靠陆路北上,那价格势必跟着飞涨。说不定就连朝廷贡品的采买,到时候都会出现问题。”

邱子晋想了想,没把下一句说出来。

北方重镇的“市边”,恐怕届时也会受到影响。

如今朝廷和瓦剌人在边境互市,大明对外最重要的商品就是南方的茶叶和瓷器,多年以来,价格还算稳定。

若是不久之后,因为运输问题,导致茶叶和瓷器的价格疯涨。

邱子晋不认为那些北方蛮族,会坐下来倾听他们解释,说什么千年大运河受阻是实属无奈,而是认为你们汉人不讲信用,做买卖坐地起价。

原来一匹马能换到的茶叶和瓷器,如今要用两匹马才能换得到,那不就意味着汉人皇帝想要开战么?

京师的正常运转,全赖着大运河的维系。这条命脉堵住了,京师也就离危机不远了。

“宋大人。”

“不敢。”

邱子晋招呼县令坐下,对方谦卑地摆了摆手,不敢与邱子晋和万达两人争坐。

官场只看官阶大小,莫说这宋大人今年五十,哪怕他七十了,在二十岁不到的上官面前也只能站着。

“今年的御窑烧的如何?负责御窑烧制的督办又是哪一位?”

景德镇作为大明皇家御用瓷器的供应地,除了本地大量的民间瓷窑,更重要的是所谓的“御窑”和“官窑”。

其中位于珠山的御器厂,负责皇家瓷器特供,官窑中有所谓的“督陶官”,即督造陶瓷烧制的宦官和工部官员以及部分地方官员。

“大人,下官在此。”

跟在县官身后的工部虞衡司郎中出列,对着邱子晋和万达行礼。

听说这位巡抚大人莅临,整个景德镇的官员们都活动了起来。自然也包含负责御器厂和御茶园的大小官员,今天一早就集合在邱家宅的牌坊下,一路跟随,就等着上官召见问话。

“你是督陶官何瓛?”

邱子晋看着眼前这个留着一把胡须的中年人问道。

“正是在下。”

这位督陶官姓何名瓛,松江府华亭县人,在此任职已近三年了。

邱子晋离开家乡之前他还未上任,不过这一路上也听说过这位何郎中的官声。

他为官清廉,体恤窑工,在当地颇有人望,深得当地陶工们的爱戴。

“何郎中为民造福,本巡按早就耳闻。”

“大人过奖。”

督陶官只负责御窑造办,不理其他俗物,能做出这样的口碑,实属不易。

“督办太监又是谁,今日为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