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清穿之风雨同治(03)(第3/5页)

慈安太后:“……慈禧妹妹,皇帝可真是和从前一样开朗又活泼,想必是先帝爷去世的阴影终于过去,以后啊,慈禧妹妹你也不必再为了皇帝夜夜忧愁。”

慈禧太后眉心一跳,却是回了慈安一抹似笑非笑,便率先起身,在群臣躬腰不敢直视的情况下,施施然的走出金銮殿,坐着凤撵浩浩荡荡的回了储秀宫。

慈安太后随后也回了长春宫。过了一周,两位太后才分别从各自的宫殿搬去了慈宁宫比邻而居。

毕竟季言之都说出了再不搬就让咸丰帝夜半扒窗户的话了,而她们又在登基大典后的设宴群臣上公开表态了,都是要面子的一国之母,不搬不行啊。

又后一周,季言之拜师翁同和。

鉴于翁同和这家伙大事优柔寡断,小事举棋不定,接连坑了同治、光绪的尿性,季言之表示:“一个师傅不够,朕要两个,不不不,要三个。”

等边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态,单独只拜翁同和为帝师的话,只怕他会膨胀,像真正的历史上一样,打着为他好敬忠报国的名义像坑同治光绪的那样坑他。所以帝师嘛,还是得多多益善才好。

而面对目前还是熊孩子一个的小皇帝,不管是嫡母慈安太后还是生母慈禧太后,目前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满足他提出的要求。

帝师拜一还是拜二拜三,其实都是小事。而且相较于慈禧太后不知出何目的对于翁同和十分的满意,身为养母兼嫡母的慈安太后反而对翁同和很不满意。

和着季言之对翁同和的看法相同,慈安太后也觉得翁同和这个人,没有做决断的魄力,经常习惯用书本上讲道理的方法去做事。

而且相较于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翁同和这个人是做也有一番道理,不做也有一番道理。反正怎么着,他都有道理。自以为哪边都容易讨好了,实际上哪边都不讨好。

既然季言之开了这个口,希望帝师多多益善,所以同样不怎么喜欢翁同和的慈安太后也就顺势开口,和着慈禧太后商议起另外三名帝师的人选。和着季言之认为‘等边三角形稳固’不错不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两位国母,则喜欢双数。

季言之这个熊孩子不是说了帝师也要多多益善吗,反正皇家又不是出不起‘高额的授课费’,那就一次来四位帝师,轮流授课,看那熊孩子还有没有整不完的歪理邪说。

季言之的确有满肚子的‘歪理邪说’,甚至怨气想要发泄,但是鉴于公开发泄容易找抽,所以四位帝师轮流开始授课后,季言之开始了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日常。

至于朝政,依然是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季言之除了在‘外交’上异常坚持不准提‘借师助剿’的决策外,一旦采取的是养精蓄锐外加放任自流。没办法,还是那句老话,他年龄太小了。

被称赞早慧的康熙老爷子六岁继位,不也被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的好久年,直到十三岁大婚以后才亲政的吗。

而他要吗效仿康熙老爷子十三岁大婚然后亲政,要吗像历史那样,等到死,一直口头上说着要归政于他的慈禧太后也没有归政的想法,还在他病榻前暴打他媳妇。

后面一种季言之肯定是不会选的,死也不会选,所以他目前能够做的除了暗中发展势力外,就只剩下等待长大了。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李鸿章练成淮军。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太平军远征西北。

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四日,让季言之差点呕得想吐血的事情发生了。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该章程的签订,开了陆路通商减税之恶例,使中国在税收方面遭受严重损失,并为沙俄侵略者对我国西北、蒙古及东北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渗透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