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5/7页)

康熙宠溺的捏了捏蜜菀粉嫩的俏脸,感叹道:“就凭菀菀这张粉嫩的脸蛋儿,只怕再过二三十年也依然是现在的模样,不会老的。”

康熙看了看时辰,便吩咐两个已经换了衣裳的乳母抱着胤祥和钰珩,牵着蜜菀的手走到储秀宫门口,登上马车向宫外行去。

原本蜜菀还想要与胤祥和钰珩坐一辆马车,然而康熙却提醒蜜菀道:“此番路程可不算近,一会儿两个孩子饿了可是需要乳母们给他们喂奶的。一会儿出了宫再换车难免有些麻烦,还是让他们和乳母们单独坐一辆车吧。”

蜜菀虽然很想亲自喂胤祥和钰珩喝奶,但是又不能让康熙知道她其实一直在偷偷喂养两个孩子,因此,蜜菀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胤祥和钰珩被乳母们抱着乘了另外一辆马车。

眼见着马车出了宫门,蜜菀好奇的问道:“皇上这是要带着我们母子三人去哪里呢?”

康熙笑着解释道:“朕听说民间有给新生儿“寄名”的养育风俗,说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保佑孩子平安长大。朕看重胤祥和钰珩,自然要为他们考虑的周全一些。因此,朕前些日子便命人打点好了,只等你出了月子以后带你一起去庙里烧香祈福,为胤祥和钰珩寄名。”

蜜菀恍然大悟,心里暗自感慨原来康熙竟然也相信这个寄名的办法呀!

实际上,蜜菀对寄名这件事情并不陌生,因为蜜菀小时候,王国正和黄氏为了保住她无病无灾、平安长大,也是给她到寺庙里寄过名的。

蜜菀记得黄氏曾经告诉过她,用寄名的方法保佑孩子平安长大的习俗在前朝便已经出现了。而到清初的时候,寄名的习俗几乎盛行于全国各地。

所谓“寄名”,便是指新生婴孩的父母家人由于担心孩子会夭折或者身患疾病,便将孩子寄名于神明,如观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或者即寄名于僧尼,用此种结“干亲家”的方式保佑婴孩无病无灾、平安长大。

在行“寄名”礼的时候,父母需要抱着婴孩儿到庙里烧香祝祷。并且需要事先用红布做一个袋子,将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纸上,放在袋子里面,并且将之悬挂于神橱上,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过寄袋”了。

接下来,还要由僧人或道士代表神佛,为孩子取一个名字,并将道髻、道衣、符录等物及刻着“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福禄寿喜”、“芳龄永继”等吉祥话语的长命锁、银项圈等赐给婴孩,让婴孩带在身上。在行过寄名礼以后,孩子便要按照规矩称呼这位为他取名字的僧人或道士为“寄爷”了。

在寄名后三年内,每逢到了年底的时候,这些寺庙道观都要准备饭菜送往孩子们的家中,孩子的父母家人也会施舍给这些僧人或道士一些金银钱财,每年皆要如此行事,方才能够全了礼数。

直到孩子长大成婚之后,才能将“过寄袋”从寺庙或者道观中取回来,称之为“拔袋”。到此为止,才算解除了孩子和寺庙道观之间的寄名关系。

蜜菀想起娘亲黄氏从前还对她说等她成亲嫁人之后,便要带她一起去庙里将她的过寄袋取回来。蜜菀想到自己未能按照约定陪伴娘亲一起去寺庙里取她的过寄袋,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与感伤。

康熙见蜜菀忽然有些伤心起来,便皱着眉头忙问其缘由。蜜菀倒是没有对康熙隐瞒自己刚才的心事,对康熙讲起了在她小时候父母为她到庙里寄名的事情,又对康熙说起了她心里对娘亲黄氏的思念。

蜜菀拉着康熙的衣袖,向康熙请求道:“皇上,菀菀如今已经平安生下了两个孩子,因此想要写一封家书给父亲和娘亲报一个平安,可以吗?”

康熙想到不久前收到的消息,黄氏的身子如今已经好了许多,王国正一家人在他特意命人关照和保护下过得很好,并没有任何令人牵挂的糟心事,便笑着对蜜菀道:“菀菀想写家书,随时都可以写。等你写好了,朕命人给你送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