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之宿命(第2/3页)

“如何是伪?违反自己作为动物的本性就是伪,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伪。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可以说,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的取舍并没有差别,不同之处只在于看待问题的视角。

“如果一个人丝毫不愿作伪,就渐渐变成真正的恶与残忍了。而当天下人都顺从自己的动物本能而不加限制时,倒没人觉得这是恶了,因为世风变了。儒家眼里的‘率兽食人’‘披发左衽’,就是这样子。”

我的答案是该问题下迄今得票最高的,超过第二名十倍还多。但今天看,又有不同的体会。

我之所以喜欢吃肉,喜欢吃鱼,不仅因为鱼和肉好吃,还因为我并没有亲见鸡被宰杀的样子,鱼被剖腹的样子。看到那些,食欲就提不起来了。佛家认为,不能素食的居士不妨吃“三净肉”。这是一种权变,和孟子的“君子远庖厨”出发点一样。其实,佛家提倡素食,最重要的意义有两点:长养悲心,灭伏贪欲。

我自己不宰鸡,不杀鱼,但是我吃鸡,吃鱼。因为吃的时候看不见它们被杀的惨状,所以心安理得。正如假如一个人不知道你的苦,你的苦在他眼里就轻描淡写。如果以未谙世事为智慧,以无动于衷为坚忍,则不足以为君子。因此,要注意孟子下的是个“远”字,是“君子远庖厨”,而不是“君子不入庖厨”。“远”,带有一种选择在,说明君子深知近庖厨之不宜。否则,“何不食肉糜”之愚也可以称之为君子了。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杀鸡,杀鸡先杀脖子,用刀划开,任凭鸡挣扎着,抓住它的翅膀让鸡血滴到碗里,等滴得差不多,把鸡往地上一扔,它起初时跳得非常高,翻腾得很厉害,但挣扎两下就不行了,然后用开水烫了,褪毛,剖肚……

作为鸡和鱼,它们是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命运的。生下来,就注定有这样的结果。我眼见这些鱼张着小口伸出水面呼吸,又能如何呢?现下,我已经不想吃它们,但我又如何向我妈提出把它们放生呢?——在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心底的怯懦和畏缩。和无数庸庸碌碌的人一样,我并不敢做一些打破常规的事情。——假如我说把鱼放生,我妈一定诧异得合不拢嘴。我怕她看到我的这一面,就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但我实在不忍心,最后到我妈面前说了一句:“你买的鱼怎么是活的。”

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做,而是没有勇气做。

其实,我家店里丢着好多讲因果报应、放生功德的书。那是当地的善男信女送来结缘的。我并不相信那些书,我把它们看成劝化愚夫愚妇的迷信。我今天突然对鱼起了恻隐之心,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我头一次发现,自己的处境竟然像鱼。(注:因为家里打官司的原因,求不得任何帮助。)像那些正在水盆里抬起小头张开小口呼吸的鱼。——任凭业风所吹,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如果把它们送出去放生,送到哪里呢?县城找不到一条没有污水的河流。送回鱼市场吗?肯定也会变成别人的盘中餐。但并非真的想不出办法,办法一定有,真正困难的是,该怎么向我爸妈提出来?他们会不会觉得我这种想法很傻?

想来想去,没有办法改变这些。那就让鱼接受它们的宿命吧。我不管了。

再一次离开水盆的时候,我又想:我这些天做的所有努力,正如这些鱼儿一样。它们从池塘里来到鱼市上,又来到买鱼人的家里。这时候,生命留给它的空间,从广阔的天地、山野、河谷,变成只有一只脸盆那么大的地方。但它依然会将小小的头颅探出水面,用力地呼吸。鱼儿并非看不到它的希望,只是决定不了命运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