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巴赫先生(第3/7页)

晚上外婆家里的人都回来了,不方便练琴,我可以在小房间尽情看漫画。

大家还都只知道机器猫(哆啦A梦)的时候,我已经看完了藤子不二雄的《叮当猫》和《宇宙猫》全系列,后来又读完了超长的《阿拉蕾》与《七龙珠》,为孙悟空没有娶阿拉蕾而难过。

《哆啦A梦》所有的超长篇我都看完了,合上《大雄与日本诞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热爱的是画画,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爱用连环画讲故事,我为什么没有去学画画?!

我语无伦次地跟我妈剖白内心,我妈说,你以前也喜欢大提琴,你想一出是一出,你可给我拉倒吧。

当然她也安抚我说,画画什么时候都能学,十五六岁都可以,练琴必须从小时候开始,等你把大提琴学好了,我们就去学画画!

大骗子。

后来租书屋倒闭了。我又把大舅妈的父亲所出版的《血火八年》看完了,上下册分别有《现代汉语词典》那么厚,共计一百六十万字,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连这个题材我都啃得下去,还觉得开心,可见练琴究竟有多么恐怖。

我因为练琴的事挨过很多打。

第一次记忆尤深。拆迁后我们在顾乡租住过一段时间,爸妈白天都要工作,就把我自己扔在家里,嘱咐(恐吓)我好好练琴。他们一走,我就展开谱架,将琴谱翻到中间的某一页,摆好椅子,给琴弓上松香,煞有介事地拉两下——这样才会在琴码上面自然地散落松香,像是真的练习过似的。

然后,打开电视。

我那时候每天雷打不动地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健美操。

一群笑容灿烂的美国人,带领观众跳健美操,每个人都带着浓浓的译制片口音。有一期还在搭建的甲板上跳,布景板是大海和蓝天中一动不动的海鸥,中途一个只穿了运动内衣的女人扮作美人鱼跳过来,领操的男人夸张地说:“看啊!美人鱼都来和我们一起跳!观众朋友,你不加入我们吗?”

加入啊!当然加入!我跳得可起劲了。

因为跳得太起劲了,连我爸回来的脚步声都没听到,被当场抓包,揍得我灵魂出窍。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李老师都说,这孩子好像没练琴。

这成了我的原罪,我爸妈再也不相信我。每次上课我都要把上一堂学过的曲子演奏给老师听,只要她说我练得不好,回家轻则挨骂重则挨揍。

我那时候对金钱没概念,是略大一些才想通的。每周六一堂课,一个小时,100元,一个月要400到500元,而1996年黑龙江省的职工人均月工资是390块。我家里不富裕,而我在烧钱玩。

大学我读的是商学院,毕业后有朋友去了香港做trader,和我抱怨上班时候连口水都不敢喝,每一秒钟都是钱。

我说我懂。我五六岁就懂。我被打怕了。

坐113路到兆麟公园站下车,绕过公园,转入地段街,路过兆麟小学后门,再过两个路口,就到了哈尔滨歌剧院门口。

这是一段死亡之路。

其实哈尔滨歌剧院是一座很美的建筑,建于1959年,是独特的木质结构。走廊地面刷着暗红色的油漆,每个老师的办公室都十分宽敞,有一整面欧式风格的窗,木框刷着白漆,已经斑驳掉落,反而更有味道。每一层的举架都非常高,房间内的木地板都是质朴的原色,踩踏时会有笃笃的空响,伴随着隔壁的女高音的花腔,有种逃脱了时空的美。

地狱可能也就这么美吧。

有时候到得早,我会坐在旁边的暖气前烘手,看前一个学生上课。她比我年长很多,嘴唇上方有一颗和83版《红楼梦》中晴雯一样小巧的痣,已经学了四年琴,却和我一起考二级。李老师纠正错误的时候会直接用铅笔抽打她的手,羞辱意义大于疼痛感,但女孩从不往心里去,倒是她的妈妈红了脸。课程一结束,她就开心地穿上貂皮大衣,跑去四楼和男高音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