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第3/9页)

他态度强硬了,除了极个别刺头,其他人反倒怂了。

龟龄:“……”

他也是没脾气了,只是每天带着有土豆与红薯种植经验的皇庄老农四处巡逻,若是有人种得不对,就将人叫到面前训斥一顿,若是屡教不改,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儿训斥。

老百姓也要脸,慢慢地也不敢乱来了。

恰在这个时候,鹿岁那份刊登了土豆与红薯相关介绍的报纸,终于送到了灾区。

龟龄便直接让手下侍卫在巡逻的时候,将土豆与红薯的介绍一一读给老百姓听。

上面的内容其实龟龄都告诉过他们,但许是龟龄太过年轻,老百姓在听到他介绍土豆和红薯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没有当真。

但发表在报纸上的信息就不同了——

报纸在老百姓心目中,和书籍的地位等同。

而书籍,向来被这些不识字儿的老百姓当做圣物,一旦有人说什么知识是从书上看来的,马上就会被这些老百姓当做至理名言,是要严格遵守,不得出现半点儿错漏的。

于是一夜之间,龟龄就发现原本态度消极的老百姓,竟然变得积极上进起来,伺候土豆与红薯的时候,也比以前精心了不少。

土豆还好,一般是发芽后切块,再裹上一层草木灰,埋进土里后就算种好了;红薯种下后,等藤蔓长到一定长度后是要分株的。

每一根好几米长的红薯藤蔓,两三个结点剪一截儿,然后直接扦插进土里,便能长出一窝红薯了。

而扦插这个过程,是万万轻忽不得的。

龟龄之前非常担心灾民在这个时候因为态度出现差错,可如今,都不需要他吩咐,灾民自己就找到有经验的皇庄老农,问清楚红薯藤剪条儿的时机后,自己就在合适的时间将红薯给剪条儿、扦插好了。

龟龄一开始还担心他们在乱来,等带着庄头儿到各处地里转了一圈儿……

好嘛,他瞧着比庄头儿种得都要仔细精心。

龟龄看到之后都要气笑了:他之前苦口婆心,啰嗦得跟个老妈子似的将土豆与红薯的好处都告诉了灾民,为了让他们更主动,还将土豆与红薯的产量都告诉了他们。

结果呢?他说了那么多,还比不上报纸上的一篇文章。

早知道,他自己亲身上阵,写一份相关文章投稿给鹿岁的报纸不就好了?

龟龄确实被灾民的反应给气到了,但没两天就消气了——

不管怎么样,能达到目的就是好的。

不过他也从这件事中了解到了,老百姓对书籍报纸的态度,之后在做事,也不会再笨办法了,有什么想让老百姓做的,直接写一篇文章投稿给书肆就是了,到时候再拿着报纸让灾民去做,虽然拐了一个弯儿,但效果比他亲自上阵可好太多了。

之后几个月,龟龄与灾民相处融洽到了极点——

灾民眼里,那个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大人不再经常“瞎指挥”,自然让他们高兴,偶尔见到龟龄也愿意给他一个笑脸;而龟龄若是遇上什么事儿,只要给报社寄一篇投稿,什么事儿都办妥了,面对灾民的时候自然不会再拉着脸。

等到收获的时候,龟龄再次出现在了田间。

老百姓都忙着收获呢,除了村长里正等人过来接待,根本没人往龟龄面前凑。

突然,村民发出一阵惊呼。

龟龄正要转头去看,又听其他地方接二连三地传来惊喜的叫声。

他正要细问,就见旁边的村长冲着自己行礼,满脸焦躁地开口:“小的仿佛听到犬子在叫,有些担心,大人可否准许小的过去瞧上一眼?”

龟龄点了点头:“正好我也好奇,一起过去吧。”

于是村长带头,很快就到了他家的田里。

他们刚到,村长还没来得及问呢,村长的儿子便一脸惊喜地捧着一堆土豆出现在村长面前:“爹爹爹爹,你快看,这是挖出来的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