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葱烧海参(第3/4页)

行了小姑娘,回去告诉你们周主厨,这海参前期处理的十分完美,让他不要着急啊,慢慢做,我们可等得起。”

这才是内行说得话,现在很多客人屁股还没坐稳呢,就死命催着后厨上菜,却不知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后厨的大师傅原本可能想卖卖手艺的,一听是这种急碴儿就知道是外行,卖了力气他也吃不出好来,那还不随便糊弄几下完事儿?

服务员走后,不久四凉四热菜上来,在座的都知道这些菜是鲁厨申诚和周栋学生们的手艺,倒是也没嫌弃,纷纷动了筷子,当评委的时候你可以毒舌挑剔,做客人的时候就不同了,这既是对同行后进的尊重、也是给周栋的面子。

几位老爷子和袁子丹都是每样菜尝了一两口才放下筷子,都是内行,手艺怎么样一搭口就知道,而且还能吃出哪些是周栋学生做的,哪些是鲁厨老油条的手笔,毕竟前者有新锐朝气、后者已经定型,暮气沉沉,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这些菜色大都谈不上有多么惊艳,却也没失水准,还能入口……”

袁子丹见四位老爷子都不说话,就知道这老哥几个是等着伸量自己呢,当然也不能堕了袁家的名声,先大致评点了几句,才指着桌上的南煎丸子道:“姑娘,这道南煎丸子是谁做的啊?”

四位老爷子看了眼袁子丹,心说袁家后人果然是名不虚传。

这桌菜除去申诚这个老油条做的不算,油炸花生米、蓑衣黄瓜、酱爆鸡丁和这道南煎丸子应该都是出自周栋学生的手笔,水平看起来差不多,可要说到能够体现出天赋悟性的,也就是这道南煎丸子。

周栋这几个学生中,做南煎丸子的这个比其他人要强了一线!

这是一道比较特殊的泉城菜,丸子实为扁形丸子,味道咸中带微甜,色泽红润,软嫩鲜香,适口不腻,

可这个不腻是怎么做到的?很多厨师对此的理解都有偏差,有的认为是少放油就好,有些则舍弃浓汤不用,改用极薄的清汤,更有甚者,居然想出了多加淀粉少放肉的方法来。

结果丸子是不腻了,可也没了这道南煎丸子应有的厚香。

眼前的这道南煎丸子巧妙就巧妙在是先将肉馅迅速在热油中过了一下,而后才将半过了油的肉馅团以面粉、淀粉、鸡蛋,在锅中煎成,先不说这种做法已经打破了常规,最后煎制的火功也是可圈可点,可见厨者天赋绝佳。

“先生,这道南煎丸子是周主厨的学生周爱国做的,他还曾经是香江美食大赛的参赛选手呢,不过当时代表的是非洲。”

“呵呵,这个周爱国我听过,算是周栋门下最有天赋的学生,怎么,袁先生是动了爱才之心吗?”

董其深笑道:“如果你有意,我倒是可以帮你说说。

现在周爱国暂居苏省,也算是我们苏省的一位年轻厨师,如果他有机会去京都‘游学’,我们苏省烹饪协会也是会大力支持的。”

他说的是‘游学’,这也是勤行传统之一,旧时也有厨师游学天下的说法,据说清代的著名御厨张东官就曾经访遍天下名师,最后才能将南北菜品融于一炉,并且创出了大名鼎鼎的满汉全席。

勤行素来都有教会学生饿死师傅的说法,收内弟子的时候都是万分谨慎、根本不会轻易将厨艺传人,为何又有了这种‘游学’的说法?

这是因为游学访名师的人首先要有天赋潜力,日后是必然能成大器的,而且在游学途中一旦得人传授,从此就算是有了‘半师之恩’,说白了就是天才谁不喜欢?谁又不想成为天才的半个师傅?因此这游学才能够成立。就好比周栋现在如果宣布要出去游学,恐怕想教他的老宗师们都能先打出活人脑浆来。

袁子丹笑道:“如果周主厨不反对,我正有此意,另外犬子也早就倾慕周主厨的厨艺,想着要向他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