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迷惑

我父亲病了(罗杰说)。还没到奄奄一息的程度。那时候我常在周末去看望他。我觉得他的房子太寒酸了,比一幢农舍好不了多少,布满灰尘,被烟气熏得黑乎乎的,非常有必要重新粉刷一次,我父亲也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辛勤操劳了一辈子,剩下的东西委实太少了。

我觉得父亲把自己想得太浪漫了点儿,尤其当他开始描述自己漫长的工作生涯的时候。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造一座花园,创一家公司,是一种工作。那是拿自己作赌注。那种工作可以说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在别人家的产业或者在某个大企业里日复一日做着一样的工作,则另当别论。那种工作毫无神圣性可言,随你引用《圣经》里的哪句话。我父亲人到中年才看清这一点,已经来不及转身了。于是,他的前半生在沾沾自喜中度过,对他所在的企业和他自己过于自负;而他的后半生却在失败、耻辱、愤怒和忧虑中度过。他的房子就是这种生活的缩影。从每一个方面看,都是一半一半。不能算小屋,也称不上大宅,既不潦倒,也不富足。一个无人理会的地方。现在想起来会觉得奇怪,我当时那么坚定地认为,我的情形会和他截然不同。

我不喜欢去那幢房子。但是责任毕竟在那儿,而我最大的烦恼就是要为父亲找个人照料房子。曾经有一个时期,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从事家政服务。这种情况在当时不成问题。有些人来了又走了,不过问题总能很快解决。如果你读过上次战争之前出版的书,如果你正在为这种事发愁,你会注意到人们常常随心所欲地丢下他们的房子,出去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是用人的存在给了他们这种自由。那些用人一直就隐藏在故事的背景里,只是隐约被提及。只有老派的恐怖小说和侦探故事里才会花比较多的笔墨在扒手和梁上君子身上。P.G.沃德豪斯的小说里可能会写到抢劫,但也不过是为了添点儿笑料,如同在现在的卡通片里,闯入社区的窃贼无一不是蒙着眼罩、背扛包囊的可笑模样。

用人阶层已经消失。没人知道他们演变成了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并没有失去他们,他们仍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我们身边,存在于依赖的文化和态度之中。现在,我们的每一个城镇和较大的乡村,都有附属的本意是为穷人而建的市建住宅区或者政府资助兴建的社区。这种成片的社区,即使在飞驶而过的火车上也能一眼认出。它们有一种刻意营造出的社会主义式的丑陋,似乎是有意识地压抑从心底自然产生的对于美和人性的感知。对这种社会主义式的丑陋的看法完全来自于灌输。人们不经熏陶,哪里会认丑作美。拉丁文里的“附属”(Ancilla)一词意为保姆、女奴或侍女,而这些附属的市建住宅区,本意是为了使穷人获得一定的独立,却很快演变成它们命中注定的样子:寄生于主体的奴隶。它们依靠税收生存。它们不思回报。非但如此,这些地方还成了犯罪高发区。你在火车上的一瞥不会让你看出这一点,但它们的确长期威胁着周围的社群。两个时代不可能绝对地互相吻合,如果当初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口比重与现在市建住宅区的人口比重不相吻合,我一点儿也不感到吃惊。

当然,我们还是得去那些地方找人帮我们收拾房子。我们在当地报亭的橱窗里贴出求助卡。过了一段时间清洁工来了。再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又走了。由于没人会对自己家里的所有物品都了然于胸,所以直到他们一去不返,我们才发现这个丢了,那个没了。狄更斯笔下,费金的小偷厨房是在伦敦的七盘区,就在如今的托特纳姆法院路附近,那儿有好多书店。费金就是从那儿把他的小兄弟们分派出去,偷一些可怜巴巴的小钱包或者是做工精美的手帕回来。这些四处漂泊的流浪汉,在狄更斯眼里是可怕的,在我们看来却是那么无辜,那么大胆。实际上,如今我们被形势所逼,不得不把扒手道奇和他的那班小兄弟引进家门,而事后保险公司又告诉我们——已经太晚了——这样遗失的东西不可能得到赔偿。当代道奇们的需求离奇而驳杂:房子里所有的糖、所有的咖啡、所有的信封、一半的内衣裤以及每一幅春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