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案实录之二 血色救赎(第4/23页)

警务区长乔本初的脸色铁青,并不开口表态。政委李万年年近六十,老成持重,对张长弓轻描淡写的语气有些不满,“嗤”了一声说:“说得轻巧。人命关天的案子,哪有那么容易。咱警务区的办案力量不足,别的不说,仅尸体鉴定这一块,如果老费还在,还能撑得起来,可是现在,压根没那个能力。依我说,还是把案子交出去。咱们老老实实地抓好铁路治安,比办一两个惊天动地的大案子强。”

李万年提到的老费,名叫费谊林,曾经是土岭警务区的痕迹检验专家。十年前,他在办案时遭遇爆炸,虽然侥幸留下一条性命,却震聋了耳朵,也震坏了脑袋,智商相当于六七岁孩子的水平。经鉴定属一级伤残,公安部给了个“英模”称号。

张长弓遭到驳斥,脸上有些挂不住,提高声音说:“可是案子能交到哪里去?抛尸的火车途经三省九市,哪里是案发第一现场?我们总不能搞个三省总动员,要人家联合办案吧?”

张长弓的语气里有嘲讽成分,李万年不和他一般见识,鼻孔里哼了一声没说话。

乔本初见会议的气氛越来越僵,虽然心里焦躁,却也得耐着性子打圆场:“两位说的都有道理。以我们的力量,怕是拿不下这起案子。这不是示弱,毕竟侦破异地命案不是铁警的主要职责。但是现在就交出去条件也不大成熟,我们怎样也得铺铺路,最好能先确定尸源再研究下一步的部署。”

李万年说:“确定尸源不易,除去发协查通报,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距发现碎尸已经过去二十四小时,该汇报的都汇报过了,估计铁路公安处那边这会已经把协查通报发下去了。但查找尸源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要看运气。何况被害人的头和身子还不知被抛到了哪里,如果一两个月都查不到尸源,这案子就死在咱们手里了。”

张长弓说:“其他工作我们也做了不少,不过包裹碎尸的编织袋、塑料布和尼龙绳都是大路货,而且是崭新的,连个商标都没有,没法追查下去。看来凶手的智商不低,计划很周详。”

乔本初正拧紧眉头琢磨着,办公室秘书通知他有紧急电话。乔本初不知是哪路神仙要过问这起案子,急匆匆地跑回办公室接起电话。对方自我介绍名叫黄勇,是发现碎尸的乘警。乔本初没见过他,心里却大大松了一口气,又恢复了居高临下的语气:“你有什么事?”

黄勇说:“是关于那起碎尸案的。装碎尸的编织袋是邻省省会楚原市的产品。”

乔本初半信半疑:“编织袋是凶手新买来的,又没有商标,你怎么就能确定?”

黄勇说:“我做了十来年乘警,很多乘客用编织袋带货物,我见多了,也就明白一些。许多人以为编织袋是土产品,没有商标,其实市场上流通的编织袋绝大多数都有商标和生产厂家的标志,只是不太起眼,不容易被注意到。而包裹碎尸的这个编织袋却没有商标,我仔细检查过,不是被人故意取掉的,而是压根就没有。据我了解,在京广沿线的楚原市三道沟乡,有许多生产编织袋的小作坊,他们的产品没有任何标识,而且仅限于在楚原市内销售。我已经与三道沟乡的作坊主联系过,确认包裹碎尸的编织袋就是三道沟乡的作坊生产的,主要销往楚原市的各农贸市场。我觉得这个线索对你们破案可能有帮助。”

乔本初仍没有全信,说:“编织袋看上去都一样,作坊主怎么就能认得出来?”黄勇耐心地解释说:“主要还是从颜色上区分。三道沟乡生产的编织袋是村民们自己用土法上的色,颜色不够鲜明,而且许多地方都染花了,质量差,销量也就一般,好在生产成本低廉,所以利润还说得过去。这种编织袋就像盖着三道沟乡的印章,不会认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