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第3/5页)

贾放又细听了一回敞厅之中的辩论,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问四皇子:“这是,罗……议事规则?”

四皇子点头:“是的,是罗氏议事规则。是从,你上次借我的书中,找到的。”

贾放一拍头,似乎觉得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这竟然是罗伯特议事规则?而潇湘馆里的神秘藏书室竟然让记载这议事规则的书本也入乡随俗,把名字也改成了“罗氏”议事规则?

难怪这太学中开会讨论国家新法的利与弊,竟然也用上了会议主持人,由主持人来控制发言者的发言内容不致跑题,以及倾听者能够做到不打断、不质疑动机。

“这罗氏议事规则……甚是有帮助。”四皇子即便说得简要,但也一副倾诉欲满满,非常想说的模样。

果然如此,贾放不禁也在心中感慨。

这《罗氏议事规则》说白了就是一本专门规定怎么开会,怎么讨论事情的特定规则。这项规则在后世几乎被应用在所有的领域里,大到联合国开大会,小到企业或社团的议事章程,都可能应用到罗氏规则。

水宪这时候也插了一嘴:“罗氏……规则?这是什么?”

贾放便絮絮叨叨地给水宪介绍:首先这开会议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完全中立的会议主持人,基本职责就是维持会议的秩序,保证各人的发言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

其次,发言者与其他旁听之人都需要满足一系列发言的规则,比如不得打断旁人的发言,不得质疑旁人发言的动机,不得人身攻击,发言以会议限定的议题为限等等。

整个规则的目的,在于保护每个人发表意见的权力之时,同时维持会议的有效与周密,以此真正做到广开言路,凝聚共识。

听了贾放的介绍,水宪登时感慨:“仅仅那不得质疑动机一项,就能一举扭转国人议事的千年旧习。”

贾放连连点头:“谁说不是呢?”

千年以降,国人议事的传统是对人不对事,动辄指责对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对具体事务的讨论可以随时随地上升到道德高地,随时演变成为人身攻击。

因此朝堂之上,政见的不同随时可以转化为对人品的不认同,朝臣们可以花很多时间去琢磨政见不同者的个人道德与品行,而不愿将精力都放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各时代都上演着愈演愈烈的党争,而引起党争的不同政见本身,却往往在复杂而残酷的斗争之中被渐渐遗忘了。

四皇子在太学之中,尝试推行“罗氏”议事规则,就是为了能让参与议事的人能够领会那“专门对事,绝不对人”的议事精神,让持不同观点的对立双方,能够抛除成见,全力关注所议的核心政事。

唯有如此,唯有将这样的议事规则推而广之,待到这一批太学生成长起来,走上各自所在的要职之时,才能将各自的精力都集中于“解决事”而不是“攻击人”上。

贾放留心那位领了“红牌”被“禁言”的向学士,只见他坐在旁听席上,刚开始兀自显得愤愤,但过得一阵,便完全沉浸在双方精彩的辩论之中。当听见有人无端打断,或是无端攻击发言者的时候,他和会议主持人,以及其他的旁听者一样,出声想要阻止,随即脸一红,应当是意识到了自己刚才的言行确实是有偏颇之处,被罚的不冤……

离开太学议事敞厅的时候,水宪连连点头,将四皇子赞了又赞。

相较于来自现代的贾放,这种议事规则对水宪来说是全新的,因此水宪更能感受到这种新“规则”的推行给这里的人们所带来的变化。

四皇子被朋友夸得略显赧然,赶紧指指贾放,那意思是:你该夸他。

水宪便横了贾放一眼,似乎在说:偏你藏私,这么好的东西,不肯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