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第3/4页)

霍桑在《红字》中继承了恐怖的哥特式创作手法。他对哥特式小说文体所运用的许多艺术手法非常感兴趣。这些手法细分起来,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种:①手稿。作者试图让读者相信故事来源于某一文献,令人觉得神秘兮兮的,如“海关”一章所描述的检查员皮尤那用一块破红布扎成A形的“一小卷失去光泽的文件”。②有着会闹鬼的楼梯的阴森凄凉的城堡(暗示赫丝特的黑牢房和贝林厄姆总督精心装饰的官邸)。③罪行(如赫丝特的通奸,这是清教徒的法律可判处死刑的罪行)。④宗教(其代表人物是清教徒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牧师、约翰·戚尔逊牧师及埃利奥特使徒)。⑤意大利人(其在哥特式小说中被描述为面目微黑的无法无天的人)。他们在《红字》中的代表人物是那一群相貌粗野、身穿奇装异服、精力充沛的来自拉丁美洲大陆的水手。⑥缺陷(如罗杰·奇林沃思的肩膀一边高一边低)。⑦鬼魂(如亚瑟·丁梅斯代尔彻夜不眠时在镜子里看到的“恶魔似的幽灵”)。⑧魔法(由希宾斯夫人暗示出来——当她谈及森林的魔鬼时,希宾斯夫人后来被作为巫婆处死)。⑨自然(利用自然现象,如天空中的红字,丁梅斯代尔看见表示“通奸”的A字)。j穿盔戴甲的骑士和警察(如贝林厄姆总督官邸里那套盔甲的护胸甲和盔构成的“镜子”,以及“新英格兰假日”期间那群穿戴整齐、伴着音乐行进的士兵队伍)。k艺术品(例如丁梅斯代尔公寓有关大卫、巴思谢巴和预言家内森的象征性的《圣经》挂毯)。l血(如丁梅斯代尔胸部未治愈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红色标志”)。

描写人物的心理冲突是霍桑在《红字》中运用的又一文学技巧。霍桑不像许多小说家那样,光描述表层的细节,而是深入一步地分析人物内心的紧张心理。伪君子丁梅斯代尔在脑海中不断地回忆自己的罪行时,其内心就充满着悔恨,敏惑的良知迫使他半夜起来,彻夜不眠。当奇林沃思开始对丁梅斯代尔实行心理报复时,自己便变成了“魔鬼”。而赫丝特表面上屈从于清教徒的压力,内心却在继续思考着世界上妇女的地位问题。

间接法是霍桑在《红字》中运用的另一艺术手法。他常常不把问题的正确答案告诉读者,只是提供多种解决办法——提供多项选择,让读者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例如在《红字》最后一章(第二十四章),他对丁梅斯代尔胸部的“红色标志”作出多种解释。三种理论暗示为什么那儿会出现“红色标志”——其中一种理论解释牧师的胸部根本就没有什么红色标志。

霍桑借用英国伟大的传奇作家司各特的专门技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陌生的”人物出现于故事中,并促使情节复杂化。这种方法有助于制造悬念,使故事神秘化,尽管最后“陌生人”的面纱还是被揭开了。《红字》中的“陌生人”就是奇林沃思。读者在小说中很早就知道他是赫丝特的丈夫普林大夫,然而丁梅斯代尔根本不知道。二是霍桑偶尔采用的小人物漫画式的手法。希宾斯夫人以她考究的服饰并不时地提及森林的魔鬼,就是一幅刻画得很好的漫画。三是利用大规模精心策划的场景,如第一个绞刑台场景、“新英格兰假日”活动和第三个绞刑台场景。

最后,霍桑在《红字》中还善于运用舞台技巧。人们常常见到动作仿佛被置于戏剧舞台的中央,观众(读者)的目光老是盯着这一点发生的动作,耳朵聚精会神地倾听这儿的所有对白。譬如苦行赎罪中的赫丝特站在绞刑台上,成了观众注目的焦点。人群中抨击她的女人们不友好地注视着她;“陌生人”好奇地望着她;贝林厄姆总督、威尔逊牧师、丁梅斯代尔牧师等全都盯着她。赫丝特是个静止的人物,围绕着她发生了一系列的行动。此外,戏剧性的登场在舞台上是很重要的。虽然第一章很简短,但它为赫丝特在第二章的登场制造舆论。第三章接近尾声时,在丁梅斯代尔要求赫丝特说出情人的姓名之后,他作了“旁白”。赫丝特拒绝供出珀尔的父亲的名字,于是松了一口气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低声地说道:“她不肯讲!一颗女人的心的神奇的力量与慷慨!她不肯讲!”而观众——读者却收到了透露秘密的戏剧陈述的全部效果,可是其他“演员”——阳台上的官员和它下面的人群却没有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