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涟漪:形而上学的导程第三章:时间(第4/7页)

每条这样的言论都能单独占据一整章,但受时间所限,还是让我们考虑下时间流动理论捍卫者可能用来争论时间并不像空间的其他三种理由。

首先,关于变化

拿变化和我们可以称为“空间异质性”的概念来做一比较。变化是指在不同时间拥有不同特质。一个高度改变的人起初是矮个儿,然后逐渐长高。而空间异质性,正相反,是在不同地方拥有不同的特性。一条高速公路在某些地段崎岖,在其他地方则平整;某些地段狭窄,其他地方则开阔。现在,如果时间正如空间,那么在不同时段拥有不同特质(变化)就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质(空间异质性)如出一辙。回头看看时空图解。变化在图示上是沿着时间坐标从左到右的变量。空间异质性是沿着两个空间维度任一的变量。根据时空理论,两者彼此相似。但这并不正确!空间异质性和变化完全不同。空间异质的高速公路并没有发生改变。它就在那里。

其二,关于运动

事物可以在空间中朝任意方向移动;它们并没有被限定在特定方向内行进。但时间则并非如此。在时间中来回移动没有意义。事物只能在时间中向前行进。

第三,关于原因

任何地方的事件都可导致在其他任何地方的事件发生;我们能够影响在任一空间区域上演的事情。但是事件无法引发其他任意时间的事件:后期事件永远无法引发前期事件。尽管能够影响未来,我们无法影响过去。过去是固定不变的。

第一条反驳的正确之处在于,时空理论确实会使得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于空间异质性。但这又如何?它们并不完全相同:一是时间变量,一是空间变量。从而变化和空间异质性某种程度上相似的主张完全合理。所以第一条反驳可以直接驳回。

第二条反驳更复杂一些。“事物在空间里来回移动,但是在时间里却不行”——这是否确实是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之处?假设我们想要知道,某个关于空间的真命题,在时间上是否也能做出相似表述。美国20世纪的哲学家理查德·泰勒[3]认为,要建立与空间命题确实相似的时间命题时,我们必须谨慎小心。尤其有一点,我们必须对所有时间和空间的参数做出完全一致的颠倒,才能得出类似的命题。泰勒认为,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会看到时间和空间比一开始看上去更具相似度。

举例说明。我们关于空间的真命题是这样的:

“某个物体在空间中前后移动”

我们在这个命题里颠倒时间和空间参数之前,需要定位所有这些参数,包括任何并不完全明晰的参数。例如,“移动”一词就隐藏了一个时间参数。当这些参数变得明确之时,我们的命题就变成:

在空间中前后移动:

“某个物体在时间T1位于空间点P1,在时间T2位于空间点P2,时间T3位于空间点P1。”

(请看标题为“某个物体在空间中前后移动”的图示。)

现在我们可以建立关于时间的类似命题了——通过颠倒时间和空间的所有参数。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只需简单将每个时间参数变为空间参数点,每个空间参数点变为时间参数点。结果如下:

在时间中前后移动:

“某个物体在时间T1位于空间点P1,在时间T2位于空间点P2,时间T1位于空间点P3。”

通过交换第一张图中“时间”和“空间”的标签,我们得到这个新命题的图示(“在时间中前后移动,时间轴垂直”)。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这第二个命题是否正确?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物体是否能够“在时间中前后移动”?答案其实是正确,原因平淡无奇。为了令其更为直观,我们通过翻转,将时间轴变为水平,从而使“在时间中前后移动”的图示与我们早前的那一个类似(见标题为‘在时间中前后移动,时间轴水平’的图示)。很明显,图中表示一个物体起初在t1位于两个位置,p1和p3,然后在t2则只处于一个位置,即p2。这听上去比实际情况要怪异。设想有一双拍掌的手。最初两只手是分开的——一只在p1位置,另一只在p3位置。随后两手彼此接近并触碰。这双手现在就在p2位置。最后,假设这双手在时间t2消失。这样的场景就是图示所要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