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涟漪:形而上学的导程第三章:时间(第2/7页)

尽管能摆脱超时间的概念是件好事,这张图也还是有奇怪之处。并不是说这不真实,中午时间确实出现在中午,下午三点也确实出现在下午三点,均为如此。然而这些事实看上去无关紧要,并不足以捕捉到时间真正的流动。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与空间,以及比较现在和这里来彰显。考虑一下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火车轨迹的各个空间定位。在波士顿的任何人可以如实地说“波士顿就在这里”。同样地,任何一个在纽约的人也可以说“纽约在这里”。对费城和华盛顿来说也是一样。所以波士顿是指“这里在波士顿”,纽约是指“这里在纽约”,以此类推,正如中午出现在中午,下午三点出现在下午三点,也是同理。但是空间并没有移动。空间中连接波士顿和华盛顿的线是静止不动的。某个序列的组成部分位于自身所在位置这一不争事实并不会造成这一序列本身的移动,不论这个系列由时间节点还是空间地点组成。

时空理论

时间的运动令我们都混乱不清。或许问题在于这个观点本身。根据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看法,我们对时间如同河流般流动的通常概念简直是混乱得无可救药,鉴于时间与空间类似,这样的概念必须被时空理论所取代。

高中物理的运动图表展示出的时间正像是与空间维度相当的另一维度。这一图表(“高中物理图表”)描绘的是一颗粒子在某个空间维度中沿时间发生的运动。这个粒子在初始时刻1从空间坐标2出发,然后向空间坐标3移动,至时间刻度2减速并停止,最后在时间刻度3回到空间坐标2的位置。这个二维图表中的每一点代表一个时间t(水平坐标)以及一个在空间p的位置(垂直坐标)。如图所绘的曲线代表这个粒子的运动。当曲线经过一个点(t,p),就意味着粒子位于地点p和时间t。

以下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图示,沿两个空间维度来展示时间(如果能用三维来展示会很好,但是这会要求一个四维图示以及一本造价昂贵得多的书):

这些更加复杂的图示被称为时空图解。(甚至高中物理图示都是较为简单的时空图解)时空图解可以用于展示所有的历史,凡是曾经发生或将会发生的事情都能套入某个时空图解。本文中这一图解展示的是一只远古时期的恐龙和一个出生在公元2000年的人类。这些物体在图示中水平延伸,是因为其在现实中跨越了时间,而时间在图示上是水平轴:各个物体沿着水平时间轴存在于不同节点。其也在图示的另外两个维度延伸,是因为恐龙和人类在现实中占据了空间:这些物体沿着垂直空间轴存在于不同节点。

除了恐龙和人类本身,其一些时间片段也在图解中表现出来。一个物体在时间中的片段是这个物体的时间横截面;也就是该时的该物。考虑下这个公元2000年人类的时间片段:。这个物体在空间体积上与这个人在2000年完全一致。但是其时间片段和这个人的时间长度却并不一样;这一时间片段只存在于公元2000年,而这个人在随后的时间也依然存在。这个人自身是她所有时间片段的总和:。注意下这个人是怎样演变的:早期的时间片段[1](在图示上的左边的那些)比之后的要小一些。这表明这个人随着时间推移的成长。

与时间不断移动或流逝的通常概念相反,时空理论认为现实是由单个统一的时空组成的,包括所有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只是时空维度之一,和三维空间维度相当,正如其在时空图解中展示的那样。时间并不流动;时间和空间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