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捷 运(第3/6页)

这个根本的改变,就是在其后一千年的岁月中,许多大城逐渐形成了。越大越有效率——即使在中古时代,虽然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已经有人体会出这个道理,因此家庭手工业逐渐进化为工厂,而工厂又进化到跨洲工业。

想想看,十万户家庭住在一个隔成十万间的社区里,是不是比占用十万栋住宅有效益得多?同理,将书籍全部集中于社区图书中心,以影视传送系统取代一家一台放映机,所产生的效益都是难以计数的。

更好的例子,则是大城文明所造就的高效率食堂和卫生间,终止了当年家家户户各自为政的愚蠢和浪费。

于是,地球上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城镇和传统都市逐渐消失,由一座座的大城取而代之。即使早年还有原子战争的阴影,也只能减缓而非阻止此一趋势。而随着力场防护罩的发明,这个趋势更是加速前进,锐不可当。

此外,大城文明还意味着将食物作最理想的分配,因此酵母农业和水耕法的应用大幅提升。纽约大城占地二千平方英里,根据上次的普查结果,人口远超过两千万,而在地球上,这样的大城共有八百座,平均人口为一千万。

大城是个半自治的政治体,经济上几乎自给自足。每座大城皆可自行加上穹顶,围上网栅,或是向地底发展。它们就像是一座座由钢铁和混凝土铸成的洞穴,一座座巨大的、自足的“钢穴”。

大城的结构相当符合科学。中央是行政单位使用的巨大建筑群,而各个大型居住区的整体方位和相互方位都经过仔细规划,两两之间皆有捷运带及缓运带相连。郊区则保留给水耕农场、酵母农场、工厂和发电厂。除了这些乱中有序的建筑之外,还有数不尽的水管、下水道、学校、监狱、商店、电力线和通讯电路穿插其间。

毫无疑问,大城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极致成就。无论是太空旅行,或是那五十个如今翅膀长硬的殖民世界,比起大城来都相形见绌。

全世界没有一个地球人住在大城外面。大城之外就是荒野,很少有人能够安然面对那种露天环境。诚然,露天空间还是有必要的,它不但替人类储存不可或缺的水分,还提供了各类塑胶和酵母培养基的基本原料——煤和木材(石油早已用完了,富含油质的酵母菌种是合格的替代品)。大城和大城之间的土地仍然蕴藏着各种矿物,而且所生产的传统粮食和牧草超过一般人的想象。虽说这是欠缺效益的农业,可是牛肉、猪肉和谷物总是能卖到好价钱,而且可以外销其他大城。

不过,无论是经营矿场和牧场,或是开垦农场和引水灌溉,其实都不需要多少人力。只要少数几人远距离监督,机器人就能将这些工作做得更好,而且成本更低廉。

机器人!说来真是一大讽刺。正子脑的发源地是地球,最早使用机器人当作生产劳力的也是地球。

是地球,并非外围世界!当然啦,外围世界总喜欢将机器人当成它们的文明产物。

就某方面而言,没错,机器人社会的高峰是在外围世界出现的。而在地球上,机器人一直被局限在矿区和农场工作,直到四分之一世纪前,在太空族的驱策下,机器人才慢慢渗入大城里。

大城有益于人类。除了怀古人士,人人都知道(在合理范围内)大城是无可取代的。问题是好景不长,由于地球人口仍在增长,总有一天,即使大城竭尽所能,每个人所能摄取的热量还是会低于基本维生水平。

相较之下,更可恶的却是太空族,这些地球移民的后裔,住在那些人口稀少、机器人充斥的外太空豪华世界。他们自行决定要保有空间宽广的舒适生活,因此之故,他们压低了生育率,并且拒绝人满为患的地球输出任何移民。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