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曼施坦因:普鲁士军人与希特勒关系一例(第3/4页)

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群”是三个集群中兵力最强的一个,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终于在1941年10月2日发起对莫斯科的进攻。那一天希特勒异常兴奋,说:

在三个月准备之后我们终于有可能在冬季到来之前粉碎我们的敌人,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今天开始年内最后的战斗。

然而,铁的史实却是德军不但没能在冬季到来之前粉碎苏联红军,在付出惨重伤亡后仍然攻不下莫斯科,面对反攻的苏军不得不后撤。

相比之下,1942年7月曼施坦因攻占塞瓦斯托波尔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喜讯。此后他转战南北,几乎到过苏联境内所有主要战场,参加过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任务是救援被围德军突围)、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第聂伯河诸战役,而且经常是受命于危难之时。

1943年3月10日曼施坦因(时任德军南集群司令官)在乌克兰前线一机场迎接希特勒。右一为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李希霍芬,右二(后排)为希特勒专机飞行员汉斯·鲍尔。

然而,尽管曼施坦因才干超群,最终还是改变不了不义之师必败的命运。虽然极得希特勒器重,但和国防军其他许多高级将领一样,仍然免不了与希特勒多次发生争执,到头来还是步博克等人后尘,被撤销职务并且退役(1944年3月31日)。这时他还没满57岁,对于元帅那样的高级军官来说应该正是最佳年龄。赋闲在家以后,“7·20”密谋集团主要成员之一赫尔曼·冯·特列斯科(Herrmann Karl Robert von Tresckow,1901—1944)曾经和他接触,游说他参加反抗行动。曼施坦因回答说:“普鲁士元帅不会反叛”,表示担心那样做有可能引发德国内战。不过他也没有向盖世太保、党卫队告发他们。

1945年1月底,苏联红军迫近时曼施坦因携家西逃,向英军投降。1946年纽伦堡审判期间他出现在法庭上,但不是作为被告而是作为证人。后来(1949年8月)在苏联的压力下英国军事法庭才对他进行审判并且判处18年徒刑,但只服刑4年便以就医为由将他释放。曼施坦因随即被西德总理阿登纳聘为高级顾问,由于在最初几年对西德国防军恢复与建设的影响,他被视为“非正式的总参谋长”。每年生日庆典,都有大批德国和北约高级将领登门祝贺。西方不少人把他捧得高而又高,说他不仅是德国最伟大的将军之一,而且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几乎超出通常的传奇人物,成了一个具有超人本领的神话式的人物。

曼施坦因的妻子是西里西亚一个地主的女儿(他最初想在西里西亚获得一个庄园,或许与此不无关系),两人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就在曼施坦因晋升元帅之后不久,1942年10月29日,时为中尉军官的大儿子就在苏联战场战死,还没满20岁。

在战争最后阶段像曼施坦因这样逃往西方,向英、美军队,尤其是向美军投降的德国军人很多,而这并不难理解。

第一,他们手上所沾,毕竟大量都是苏联军民的鲜血,苏联人对他们集国恨家仇于一身,所以他们很怕落在苏军手里。在这一点上美军就大不一样了,德国毕竟没有在美国本土投过一颗炸弹,他们对德国的仇恨尚不能与英军相比,更远不如对轰炸珍珠港的日本。

第二,对于一般德军士兵,美军战俘营的生活条件不但远远超过苏军战俘营,也大大超过英军和法军战俘营,比原来德国军营还好。虽然同为战胜国,这时苏联、英国、法国都很穷,只有美国是大富翁。朱可夫参观美军战俘营时便为这个富裕盟友对待战俘之优厚感到吃惊。许多德国人告诉我,在德国最先知道“可口可乐”滋味的便是美军战俘营里的德国士兵。这可参见艾森豪威尔回忆录《远征欧陆》(Crusade in Europe,Garden City Books,1952年版),也可参见时为《大公报》欧洲战地记者萧乾(1910—1999)写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