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纪录片中的“二战”与德国

我在德国两年,几乎每周都要看一个题为“Vor 40 Jahren”(《四十年前》)的电视节目。这档节目收录的是德国40年前的文献记录电影。这些老电影主要是40年前纳粹德国拍摄的新闻纪录片,例如《德国新闻周报》(Deutsche Wochenschau),类似我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当年的《新闻周报》或者《新闻简报》,这档节目还收录有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和苏联)的同类纪录片。纳粹德国的新闻纪录电影当然都是按照当时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指示拍摄的,但它们毕竟记录有不少真实的历史画面,那些画面不是解说词能任意歪曲的。据当年在希特勒身边工作的人回忆,“元首”非常重视这些影片,通常在配音前就要看,由一名军官在旁朗读后期会加入的解说词。希特勒看后会提出意见,修改之后才能正式配音。40年后,德国电视台按照原样重新播出这些电影,包括解说词在内都不作任何改动。当年它们的作用是欺骗,现在它们的作用则是警示。德国电视台常年安排这样一个节目,目的便在于此。跟随这些电影,观众似乎重走了一遍“二战”历程。可惜的是,我没能跟随这个节目走完全程,只走了从1942年到1944年的一段,不过那也让我受益匪浅。

从1982年10月17日到1983年1月30日,德国电视一台在每星期天晚上20点15分的黄金时段播出13集文献纪录片《纳粹卐字下的欧洲》。这部纪录片根据罗曼·布洛德曼(Roman Brodmann,1920—1990)的同名书籍摄制。

第一集从柏林1936年奥运会讲起,在那次奥运会上希特勒拒绝为夺得四枚金牌、创造了新的200米世界纪录的美国黑人选手杰西·欧文斯(Jesse Owens,1913—1980)颁奖,并怒气冲冲地退场。

1938年,维也纳街头的大幅标语:“同样的血液属于一个共同的国家!”

作为文献纪录片,《纳粹卐字下的欧洲》披露了不少珍贵历史资料。第二集把观众带到年轻时希特勒曾经学艺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已经是德国“元首”的他,不是来重温做画师“旧梦”,而是来“接”奥地利“回家”的。别忘记,当年吞并奥地利是经过“全民公决”的,而且赞成票高达99%。柏林国会大厦历史陈列便有一张当年维也纳街头的照片,引人注目的是照片上的大标语:“同样的血液属于一个共同的国家!”。

系列片第三集回溯了纳粹在慕尼黑“发迹”的历史,其中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政变”的城市被称为“Hauptstadt der Bewegung”(“运动”首都)。“运动”(Bewegung)是当年纳粹很喜欢用的一个词,指的是政治运动,实质上是“运动”群众。在慕尼黑的市中心保留有一个水泥地面的广场,这在德国城市十分罕见。原来,那是当年纳粹分子为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毁掉原来的草坪与花坛,改建而成。德国留下这片水泥广场正是为了让人们不忘历史。

德国电视一台1983年1月16日播出的《纳粹卐字下的欧洲》:“1945年得到解放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囚犯,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活了下来。”

《纳粹卐字下的欧洲》最后一集:“在柏林,希特勒的疯狂结束了。”(In Berlin endet Adolf Hitlers Größenwahn)

作为纳粹标志的“Hakenkreuz”(英语hooked cross),本来是一个古老的表示太阳的符号,为一个带“钩”或者“拐角”的正十字,亦称“希腊十字”。太阳是光明的使者,但是纳粹“太阳”照到之处却是地狱般的黑暗,而最黑暗的地方当数奥斯威辛等“集中营”。1983年1月16日播出的一集就问道:“对于为数众多的死亡集中营,德国人都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