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战揭开序幕(第2/9页)

设于帝国总理府地下避弹室的希特勒大本营,几天来就在不安、焦躁和近乎麻木的屈从等混杂的心态中,等待着攻击的到来。第一批有关暂时取得阻击胜利的报道,再次燃起了纷乱的、像吐火女神那样渴求胜利的希望。希特勒毕竟还在布置着,让政府机构所在地,尤其是总理府的周边地区做好抵抗的准备,部署反坦克大炮和掷弹筒,并到处设置射击孔。中午时分,他发布了《给东线士兵的日令》,该命令发誓要把“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个死敌”斩尽杀绝,并坚信来自亚洲的攻击“这次也会在德意志帝国的首都前碰得头破血流”。“你们在东方的士兵都知道,”命令继续说道,“什么样的命运会特别威胁着德国的女人和孩子。老人、男人和孩子将惨遭杀害,而女人和姑娘则可耻地沦为军营里的妓女。剩下来的人将被押往西伯利亚。”

在早先发起的一月进攻中,红军就已抵达了奥得河畔,在离开法兰克福三十多公里的北方城市库斯特林的多个地方跨过了这条河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它成功地建起了长约四十公里,有些地段纵深达十公里的桥头阵地,形成了对直至尼斯河的整个“尼伯龙根阵地”的巨大威胁。直到三月初,德军方面才开始在柏林城里和城市的外围构筑工事,设置阻挡坦克前进的路障和加固原有的阵地。但在苏军起初停止前进时,这一既是应急也是一直在构筑的防御体系的建设,却莫名其妙地停了下来。工程的停工主要还是希特勒自己的原因,他越发顽固地认为,必须守住奥得河畔的首都,部队决不可以离开指派给它们的前线阵地。“要么挺住,要么灭亡!”这是在无数个命令和坚持到底的呼吁中反复出现的口号。

与苏军对峙的,是赫尔穆特•魏特林上将的第十六坦克师,稍向南一点,主要是特奥多尔•布塞上将指挥的第九军。海因里希大将向属于他指挥的这两支军队指出,朱可夫的部队一旦突破取得成功,他们就有被合围的危险。他还反复警告说,抵抗只能坚持很短的一段时间,然后会缺少经过步兵训练的作战力量,缺少武器弹药,没有足够的给养,尤其是士兵们筋疲力尽,最终导致失败,但是这一切都是白费劲。可希特勒认为意志会弥补任何物质上的劣势,这一坚定的信念,与戈林、邓尼茨和希姆莱等人某些傲慢的、从来没有兑现的允诺一起——至少在眼前——把长时间内被忘却的,只是被希特勒自己人为地维持着的信心又捡了回来。最后,用汽车把新组建的几个人民冲锋队送上了前线,以阻挡朱可夫的军团和摩托化部队。还在电台播报“几千名柏林人随着他们的部队前往前线”的消息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没投入战斗就已命归黄泉。控制着整个城市上空的苏军战斗机,发现了已在半路上的长长车队的几辆车,几次俯冲扫射,就把它们给消灭了。

海因里希的预言确实是一言不差。朱可夫在重新集结他的部队后,命令他们在黄昏时分再次发起攻击,不顾一切地把他们投入战斗,而此时也传来了他的竞争对手,在南方战线作战的伊万•S.科涅夫元帅显然已经取得了成功的消息。科涅夫不仅成功地在流经劳齐茨山地的尼斯河上的一百三十多处渡过了该河,为进攻撕开了决定性的缺口,更重要的是他从此认为,他有足够的理由,重复他提出的参加攻打柏林的要求,在最后一刻从朱可夫的手中夺去渴望已久的胜利奖杯。一场因斯大林奸诈地暗示其对现在的朱可夫已不感兴趣而挑起的竞赛不露声色地开始了。在与这位独裁者的一次谈话中,科涅夫请求他同意让自己的右翼部队经吕本和卢肯瓦尔德向北方迂回,抵达那儿后,他可以在短短几天内在措森处逼近柏林的城界。谈到这儿时,斯大林插话问,元帅是否知道,措森是“德国国防军的大本营”。在科涅夫简短地回答“知道”后,斯大林说:“好,我同意。让您的两支坦克兵团向柏林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