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第3/3页)

本书结尾处提及了一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并对部分作品做了简短的评述,它们对了解事情的经过常常有着显著的拓展。但反映事情的经过和与这一背景相关的重要观点的整个画面,却是呈现在了面前。即使是这本书,它不想也不能超越其作为一种推动的作用。它称自己为一本“历史的速写”。在四个叙述性的章节里,它描写了地下避弹室里和被卷入毁灭旋涡的首都里,在灾难不可避免地日益逼近的重压下所发生的纷纷扰扰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四个短小的思索性章节,诠释由这一事件而进入我们视野的关键词。

这样一些和那样一些描述,对理解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历史书写的任务之一,就是展现已逝生命的片段,那么它就必须努力对希特勒一手造就,也为许多人甘愿支持的崩溃提供另外一个可想象的视角。这一视角既不应忽略领导人物放弃所有理智做出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是怎样做出的——也不应对从中得出的东西表示恐惧和吃惊。它也再现了思想和情感的混乱,大多数的事情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但没有忽略尖锐诙谐的特征,它不时出现,把恐惧带至一种冰点。但是它尤其应该——无论它如何隐晦——让人感受到如此之多的徒劳带来的悲哀。这种悲哀在对无休无止的破坏行为——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这个故事——所做的种种观察中屡屡出现。

一个“处于极端状态下”的国家,下面就将一页一页地讲述它。而讲述一些导致这种状态,并帮助人们更好理解的情况,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