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入侵(第3/26页)

攻占喀布尔后,哈比布拉自封为“埃米尔·哈比布拉·汗·加齐”,一面废除阿马努拉的改革措施,一面大肆搜捕前王朝官员和富商巨贾,榨取钱财扩充军队,喀布尔城内一片恐怖气氛。普什图人无法容忍一个塔吉克人的政权,苏联等国也不肯承认哈比布拉(苏联坚信英国是叛军的幕后支持者)。阿马努拉在坎大哈组织起一支军队,反攻喀布尔,却在加兹尼被忠于哈比布拉的部族武装打得大败。这位心灰意冷的前国王携家人前往印度,之后到意大利开始了流亡生活。他终生未能再返回阿富汗,1960年逝世于瑞士苏黎世,后归葬贾拉拉巴德;马赫迈德·塔尔齐则流亡土耳其,于1933年病逝,被埋葬在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一座小山上。

彼时在法国尚有一位重要人物注视着阿富汗局势的一举一动。他就是阿富汗王族成员、第三次英阿战争中的英雄、前国防大臣和阿富汗军队总司令穆罕默德·纳迪尔。1924年纳迪尔被外派法国担任大使,后因患肋膜炎退居法国尼斯养病。他让人用担架将自己抬上一艘邮轮,辗转回到了阿富汗。纳迪尔召集起第三次英阿战争中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胞弟哈希姆、瓦里和马赫迈德,组织部落武装,展开反攻,两次进攻喀布尔均失败。1929年10月10日,瓦里率军经过三天的激战,终于收复喀布尔——瓦里从此被称作“喀布尔的征服者”。纳迪尔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喀布尔,受到喀布尔百姓的热烈欢迎。喀布尔百姓和部族武装敦促纳迪尔接受阿富汗王位,被纳迪尔拒绝;部族武装大声叫嚷说,如果他拒绝,他们就散伙回家,这才扭转了局面。纳迪尔从此登上了阿富汗王位。

纳迪尔乘胜追击,在库希斯坦的旷野活捉了哈比布拉。11月3日,一代枭雄哈比布拉与他的17名部下被行刑队处以枪决,阿富汗恢复了和平。据说在场的每一名部族战士都朝哈比布拉的尸体开了一枪,以后人人可以吹嘘:“我也帮着杀了这个‘挑水夫之子’。”

1929年的内战为时不长,但给阿富汗带来严重的后果。彼时的历史学家写道:“贸易和农业破坏严重,人民半饥半病,许多人衣不蔽体,四处乞食,村庄被遗弃,房屋遭焚毁,数以千计的人流离失所。”学校关闭了,国家没有军队和警察,国库空无一文,叛乱与平叛中崛起的宗教和部族势力不允许阿马努拉式的改革重新登场,决心以武力粉碎任何类似企图。相反,有识之士则欢迎纳迪尔,希望他恢复业已中断的改革。

纳迪尔拥有和前任国王一样的改革之心,只是少了几分不切实际的锋芒。他清楚了解国内的政治现状,主张以渐进的方式建立现代阿富汗。1930年9月召开的阿富汗大国民议会确认了纳迪尔的国王地位,由此建立了阿富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即穆沙希班王朝。由于一脉相承的传统,历史上一般将巴拉克宰和穆沙希班这两个王朝归为一个王朝统称。出使西方的经验给纳迪尔国王带来了开阔的眼界,这在国民绝大多数是文盲的阿富汗无疑拥有很大的优势。如此,他的现代化改革效果明显。

1931年,纳迪尔国王主持制订并颁布了著名的阿富汗1931年宪法,确立了现代阿富汗的国家体制。1931宪法参照了1923年的阿马努拉宪法及土耳其、伊朗和法国等国的宪法。新宪法规定,阿富汗的官方宗教是哈乃菲教法学派,阿富汗国王必须是哈乃菲派穆斯林。王位永远属于纳迪尔家族,国王有权任免宰相、大臣和其他官员,拥有宣战、缔和之权,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颁布法令。首相对国王负责,地方政府从属于国王和内阁,首相组织内阁时必须得到国王批准。于是,纳迪尔任命瓦里为首相,任命马赫迈德为国防大臣。宪法规定了阿富汗的两院制议会,上院即国民议会,有立法创始、审议权和质询权,议员由民选产生。下院权限同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立法须经两院批准,然后由国王签字。作为阿富汗特有的政治机构,大国民议会在危急时刻召集,决定有关内政外交的重大问题,它拥有高于宪法的权力,成员来源广泛。这部宪法塑造出一个现代阿富汗的框架,成为阿富汗近现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